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病因 >> 孩子突然不说话,没逻辑,家长要警惕运动
“运动性失语症”这个词汇可能大家觉得比较陌生,但近年来这类问题却频繁出现在孩子们身上,且造成儿童出现运动性失语症的原因,与错误的家庭带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所以今天,老岳就和各位家长聊一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运动性失语症
运动性失语症,是儿童语言表达障碍的一种。
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这类孩子,比如明明在一岁左右时能够正常说话,可到了两三岁却突然间不说话了;
又或者不能把语音构成词句,也不会把词句按语法结构进行排列,例如别人问他“你好”,他却回复“好你?”诸如此类毫无逻辑、令人疑惑的话语。
这些就是儿童“运动性失语症”的典型表现。
01运动性语言中枢
老岳在日常测评中发现,语言出现障碍的儿童,除了器质性问题,大多都是语言功能区没有被激活,而我们的语言功能区主要分为四类:运动性语言中枢(言语中枢)布洛卡区、听觉语言中枢(韦尼克区)、书写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运动性语言中枢在大脑的44和45区,主管语言讯息的处理、话语的产生,和韦尼克区共同形成语言系统。
其中,弓状束负责把信号从韦尼克区传到布洛卡区,随后再把信号传递至脑岛说话区,启动唇、舌、喉的运动而发声。
如果这个功能区受损或者功能没有被激活,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然没有瘫痪,但是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就是运动性失语症。
由于和语言相关的肌肉,如面部肌肉、舌头肌肉、唇部肌肉、颚的肌肉、咽喉的肌肉等共济失调,所以他们不能将语言以口语方式表达出来。
这类孩子,阅读理解和书写都不成问题,就是发音困难,想要说出来十分费劲。不能使用复杂句法和词法,只能单字蹦。句子简单,语法单调,表达中有较长的停顿。
重者言语功能丧失,能发音,但构成不了词句。同时,自发性主动语言也有障碍,很少说话和回答,语言有模仿被动的性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造成儿童“运动性失语症”的原因
上面我们讲到儿童患运动性失语症是由于和语言相关的肌肉共济失调才导致。那么,什么样的带养方式会破坏儿童的口部运用呢?
我们从众多运动性失语症儿童了解中分析发现,大部分儿童在1-3周岁之间习惯以流食和细软食物为主,且家庭语言环境差,缺乏同龄玩伴,儿童语言应用的机会少。
要知道,吞咽、咀嚼、进食、呼吸这些都是儿童早期要获得的很关键的技巧。如果出现障碍并不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不会影响儿童的能量摄入,但却会对言语产生很直接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从婴儿10个月起,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去注意儿童的咀嚼吞咽功能了,有意识地添加粗颗粒食物来进行相关训练。通过吞咽、咀嚼,加强口部运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与此同时,人体的很多功能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儿童的身体发现自身的语言没有用武之地,慢慢也就出现了退化的现象,最后造成孩子从会说到不会说,不能说的情况。
03运动性失语症改善方法
到这很多家长要问了,孩子已经这样了,该怎么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老岳当然清楚,只是一点,以下改善方法家长一定要坚持去做才会有效果。
1.带养方式建议:
①带孩子多走进大自然,进行户外活动;
②父母和孩子多交流,营造优质的家庭语言环境;
③限制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让孩子多与同龄玩伴玩耍。
2.口部运用训练:
咀嚼训练:准备一小块无菌纱布,让宝宝放在嘴巴里咀嚼,但一定要保证安全,不要让宝宝咽下去;
咬合训练:用稍硬一点的水果,苹果和梨都可以,家长竖着拿,尽可能让宝宝张大嘴去咬;
唇部训练:先引导宝宝噘嘴,随后用棒棒糖轻轻牵引宝宝的嘴唇左右上下移动,最后再让宝宝舔一舔。
下颌训练:抬起宝宝的下巴,轻轻向左向右转动并停留十秒,每天三组左右即可。
儿童的语言关乎着将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家长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要轻信“贵人语迟”或者“长大就好”的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及时改善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THEEND-
老岳讲感统,深度聚焦0-10岁感统失调儿童,致力于感统知识普及,感统训练指导和感统课程推广,中国感统行业标准化推动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jc/1083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