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我们常说的“中风”

由于其病发率高

我们对它并不陌生

一旦说起脑卒中的危害

闻之色变

没有哪一种疾病像它一样

瞬间将一个正常人变成

一个口眼歪斜、四肢麻木、行动不能自如,

甚至于瘫痪在床的病人

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至少有8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超过90%的危险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世界预防中风日

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脑卒中指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引起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或致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出血性卒中占10%—25%。

关于中风的常见认识误区

错误观点

中风不可预防

中风无需治疗(治不好)

只有老年人才会发生中风

中风治疗6个月就会好

正确观点

超过8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发生中风应尽快就医

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

可能终生无法恢复

中风确认四步骤

突发卒中,除了可以第一时间拨打急救专线

还可以拨打脑卒中急救专线

直接接入卒中中心值班人员

第一时间给予专业救护指导

哪些人容易得脑卒中呢?

什么样的人群是脑卒中高发人群?

如何判断是否有患卒中的风险?

及时地进行风险评估,

可以有效地预防中风!

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应该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

(1)年龄大于40岁。

(2)有易于脑卒中的先天性疾病者,如镰状细胞病,卵圆孔未闭,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等。

(3)伴有脑卒中危险因素,尤其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者。可干预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酗酒、高半胱氨酸血症、肥胖、颈动脉狭窄、口服避孕药、代谢综合征等。

(4)有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5)有脑卒中家族史。

符合以上一条就应该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以便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干预,防止脑卒中发生。

预防为主,远离卒中!

过了40岁定期评估,预防脑卒中

一般认为,是只有老年人会得的病,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大、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性危险因素较多,

的确是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一大类!

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早期脑梗

脑/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初期可能无明显不适的症状,因为尚未引起脑实质细胞的坏死,故头CT或核磁检查是正常的,但脑/颈部动脉超声能够早期发现动脉狭窄的情况,严重程度,这时如果针对病因治疗,可以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三步识中风,快打!

超早期溶栓治疗,降低致死、致残率

超早期溶栓治疗是降低脑梗塞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缺血区血液灌注,挽救缺血神经细胞。溶栓应在起病6小时内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介入技术通过造影技术明确梗塞病灶,选择插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部位,缩短溶栓时间,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

早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患者中76%的运动障碍、57%的认知障碍,以及75%的抑郁都与是否开展早期康复有关。

脑卒中早期康复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残疾程度,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命质量。

时间就是大脑,在3~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但在我国,

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卒中知晓率低、院前急救不到位、急救流程不规范,是导致卒中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为了帮助患者及家属快速识别卒中早期症状,及时拨打,利用黄金急救圈选择卒中中心,优化到院路径,减少发病到呼救时间延误,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率,国家脑防委成立“卒中急救地图”。

卒中急救,争分夺秒

发生急性卒中时,每分钟就有多万个神经细胞死亡。时间就是大脑,在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但我国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中国卒中急救地图系统包括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by/10807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