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治疗 >> 60年献礼人医访谈录李建英40年拼
60年风雨兼程,一路向前。今年,医院迎来建院60周年。从当年建院之初的披荆斩棘,到新世纪迎来的飞速发展,医院集团化发展的蓝图日益清晰,医院60年的发展之路,每一步都离不开国家发展的潮流,离不开沧州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何其荣幸,在为沧州父老筑起健康堤坝、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征途上,一代代“人医人”洒下了宝贵的汗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抚今追昔,怎不令人心潮澎湃,让我们一同倾听“人医人”与医院一起走来的路途上那些闪闪发光的记忆和故事。这些从个人视角呈现出的“珍珠”,医院这6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他们每个人的“一小步”,医院激动人心的“一个大步”接着“一个大步”。
李建英,医院医院管理研究室主任、新生儿科名誉主任、首席专家。
从40年前分配到医院工作的一名初出校门的年轻人,到在儿科领域不断拼搏、突破,建起新生儿科,极大地增强了沧州新生儿重症救治的实力,李建英在医院写下了属于她自己的精彩篇章。
不仅如此,无论是在医务部,还是在医院管理岗位,以及即将完成的院志编写,不论哪一项工作,李建英都用她身上的那股“拼劲儿”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40年奋战,李建英成为医院一位有着鲜活记忆的见证者,有着一个个日夜坚守经历的建设者。
“医院”
年,大学毕业的李建英被分配到医院工作。医院报到的那天,医院的第一眼,心里惊讶:“妈呀,医院呀!”
医院,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与现不可同日而语。一栋二层高的“工字楼”,建在一片低洼地里,周围是水坑,连个围墙也没有。
直到负责编写院志的时候,李建英终于真正“摸清”了医院建院之初的“家底儿”:98个人,50张床,6个科室,三把听诊器,一台显微镜,房子是租赁的。
所以,当李建英站在那栋小楼面前时,她不知道的是,医院的创业者们用双手与汗水,在年才取得的新成果。就这样,凭着一点一滴的积累,凭着一代代“人医人”不懈的努力与付出,医院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尤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医院更是乘着时代发展的东风,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大步,以跨越式的姿态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些,对当时的李建英来讲,当然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医院,领了一件白大衣、一个听诊器、一个叩诊锤,从此成了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
把“学习”融为习惯
李建英清楚地记得,当时儿科只有26张病床,门诊在一楼,病房在二楼。儿科检查设备很简陋,靠的是体温计、压舌板、手电筒、听诊器、叩诊锤,主要的诊断手段是“望、触、叩、听”。在前辈的指导下,李建英进步很快,没过多久就独立值班了
经验都是在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实战”中积累下来的。刚开始处理高热惊厥的孩子时,她难免紧张,但很快就摸到了“门道”:先去药房借“鲁米那”和“安痛定”针,赶紧带患儿到急诊室打上针,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她很快就熟练掌握了,但是在处理疑难和急危重症时,还深感不足。一个孩子的去世,让她坚定了必须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技能的心。
那是一个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12岁大女孩子,入院时四肢无力,还能说话,但病情不断进展恶化,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那时没有呼吸机,只能用呼吸球囊给孩子辅助呼吸。李建英值夜班的那个晚上,一直守在孩子床边,手捏球囊,她就相当于一部“人工呼吸机”呀。尽管如此,那个孩子最终还是没能保住生命,活生生的一个大女孩子,在李建英的眼前去世了,她失声痛哭。
事过多年,在说起这段经历时,李建英仍旧红了眼圈儿,这件事在她心里一直是个痛。她说,医院医疗技术进步特别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如果当年有呼吸机,那个孩子肯定不会死,也许现在还幸福地活着。
李建英这股“我要学习”的劲头儿,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年,医院举办的全国儿内科医师进修班。那时进修,要经过层层考试,李建英全力以赴,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一年的进修任务,业务能力明显提升。
年,医院专修半年,学习新生儿和儿童危重症专业;年通过全国在职教育考试,全脱产学习2年,取得了全日制“专升本”学历,成就了自己的“本科梦”;年,她报考了沧州师专的英语业大班,那时母亲患脑梗瘫痪在床,她每个周五下午下班后回交河老家伺候老人,周日一大早再赶回沧州师专去上英语课,2年时间,风雨无阻;年,她又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的在职研究生班;年,她作为医院第一个公派出国人员,医院进修新生儿科;这些年来,李建英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习惯。
用拼搏和坚持铸就职业生涯高峰
医院不断发展的脚步,医院儿科的发展也不断向前。在儿童急救、新生儿救治方面,李建英和同事们打了一场又一场“生命保卫战”,不断创造下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新的业绩。
李建英仍记得,自从自己有了手机以后的那天起,几乎就没关过机,晚上手机就放在枕头下面。因为无论白天黑夜,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在单位还是在家,她要随时候命。深更半夜,到单位抢救病人是常有的事。
李建英说,值夜班是每个医生不能绕过的职业经历,凌晨3、4点钟是人睡意最浓的时候,但只要一听到楼道里的脚步声,就本能的睁大眼睛,不等病人敲门,就候在诊桌前了。有一次,为救治一个重症脑炎的孩子,医院,一个星期没回家,直到孩子病情好转。这些,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都不算什么新鲜事。
年,医院的新生儿科。新生儿科收治的是出生至生后28天的新生婴儿,危重症多,每次抢救,都像是打一场仗。为了提高救治水平,医院医院的技术合作,推进了新生儿急救转运工作,医院为此配置了专用的“新生儿转运车”,急救车不仅配备了新生儿抢救的专业设备,更是配备了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出诊,大大提升了转运抢救成功率。
年,医院颐和妇产儿童院区建成,李建英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外学习进修的心得体会,医院内科、外科的界限,将产房、新生儿科、手术室设置在一个相连的楼层内,极大的提高了新生儿窒息救治的成功率。这样的科学布局,当时在国内属首创。
正是凭借着这些超出常人想像的拼搏与坚持,医院成为沧州市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中心。而对李建英来说,最令她感到欣慰的,让那些以前有可能转往外地治疗的孩子,如今在沧州就得到了救治。这也意味着,在那争分夺秒的“生命争夺战”里,她和同事们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同步”医院40年巨变
因为工作需要,李建英工作的岗位也发生了好几次变化。她也因为这些变化,而近距离地“同步”医院40年来的沧桑巨变。
年,医院医务科任科长。那时,她提出的“条件”就是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但这也意味着她一边要出门诊、查病房,另一边还要担起医务科的担子来。
当医院医政管理、学科建设、医患纠纷等“份量沉甸甸”的工作。在医务科期间,李建英医院医院医院的全过程,医院质量管理、技术流程的“凤凰涅磐”,又是一场场没黑没白的奋战,只不过这次换了“战场”。
年,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同样是“不放弃专业”,一边坚持为病人看病,一边还要做好手头儿新的工作。8年多的时间里,医院引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她的足迹走遍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大连、广州、济南等地的大学,一次次推介医院,为医院有针对性地“引得凤凰来”。如今,医院职工已经从建院之初的98人,增加到人,其中博士、硕士就有名。医院青年技术骨干出国进修工作,让这些年轻人不仅从技术层面不断精进,更从视野、人文关怀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年8月,医院管理研究室主任,她接手了一个新的重任,医院60年院志。这是一项让李建英真切感受到一份历史责任感的工作。也正是通过这项工作,医院60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了更鲜活、更生动、更全面、更深刻的解读。她说,医院60年来的每一步,无不闪耀着“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这样的精神光芒,从“听诊器”到“机器人”,从“租房”到现在的5个住院院区,房屋建筑面积达到24万多平方米,从只有6个临床医技科室到现在的个,住院床位从50张到现在的张……这些数字后面,是60医院一代代创业者、建设者、奋斗者流血流汗的结果。
“这些年,除了外出进修学习,医院。现在也是每周还要出门诊,没丢下医生的本职工作。对医院,我心里是满满的感恩,最想跟同事们,尤其是年轻的同事们分享的,就是两个字——‘珍惜’”,在李建英的案头上,仍有一项项工作等着完成。医院更美好的明天,也在等待着她再次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