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治疗 >> 喜报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这个中心上
“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7月13日下午,由上海市医改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医保局指导,由解放日报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协办的第四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智能康复为核心,建立四级智慧康复网络,打造‘家门口’康复服务平台”从50余家单位推荐申报表的65条举措中脱颖而出,经专家组臻选,荣列第四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之一。
以智能康复为核心
建立四级智慧康复网络
打造居民“家门口”康复服务平台
近年来,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积极探索建设四级康复网络。以智能康复技术为核心,引进智能化数据信息平台、康复管理系统,医院,构建紧密型、同质化的康复专科医联体。四级康复网络将康复治疗延伸至站点、居家,康复治疗师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康复、手法治疗等康复治疗。与此同时,社区康复治医院双向转诊,形成互联互通。
社区四级康复网络具备站点康复和家庭康复,减轻居民负担、治疗便捷、效率提高,已为余名居民提供康复服务,让诸多社区患者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家庭社会生活参与度明显提高。中心基于现代康复理念,依托先进康复设备,打造高水平的康复服务团队,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级,真正形成广覆盖、同质化、高质量的四级康复网络体系,也为社区开展康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四级智慧康复网络软硬件建设
社区里有全球顶级智能康复机器人?你没看错!打浦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配备16台康复智能机器人,包括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小数字OT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C-Mill虚拟现实行走训练智能跑台、PivotFlow肺功能测试仪、移动3D轨道等全球顶级智能康复机器人,覆盖神经、骨科、心肺、老年慢性疾病的全部位、全周期康复。
位于中心三楼的康复门诊,康复科治疗区域总面积达余平方米。四楼的康复科标准化病区,病房面积平方米,设置50张康复病床。中心康复科拥有各项康复治疗全套康复设备仪器。门诊和病房均配置了天轨、助浴系统等先进康复护理设备,硬件条件完善。
硬件设施一流,中心康复“软实力”也同样扎实。年7月,中心成为上海首个康复专科医联体——医院康复医学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年10月,中心加入长三角智慧康复专科联盟。依托医联体优质资源,医院指派各级康复医师全面指导中心开展日常工作,并与中心康复门诊、站点居家康复协调互动。中心康复科医生和康复治疗师赴医院进行全脱产培训,全面掌握相关康复技术能力,业务能力扎实,为四级康复网络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级智慧康复网络实施推进
稳定期患者,来社区康复;疑难病例,医院转诊——通过标准化康复病区建设,中心紧密依托瑞金康复专科医联体优质资源,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点—居家四级康复网络同质化建设。
以中心康复医学科门诊及病房为核心,向上延伸至医院医院。一医院稳定期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另一方面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将医院,保障患者在康复医疗体系间穿梭流动,享受连续性的医疗康复服务。
以中心康复医学科门诊及病房为核心,向下延伸到服务站点及居民家庭中。在社区服务站点配备专职的康复治疗师,提供包括常见的物理因子治疗、运动康复、手法康复等多种康复项目,让被慢性颈肩腰腿痛困扰、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康复服务。
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部分独居、瘫痪在床,无法出门接受治疗人群的康复需求,中心还积极探索更加便民化的服务机制,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配备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创新性地将康复服务进一步延伸至居民家庭。对于有上门服务需求的患者,经康复医师评估符合条件后,由康复治疗师上门开展居家康复,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进行转移、如厕、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肌肉力量、心肺耐力等运动康复训练,肌筋膜松解缓解疼痛等手法治疗,并针对性开展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功能康复,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连续举办四届的“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上海医改的突破性进展和积极成效。黄浦区卫生健康委组织发动各医疗机构积极参加评选活动。
继去年“‘黄浦智慧中药云’打造中医药‘区块链’服务新模式”项目获得第三届“十大医改创新举措”后,今年“以智能康复为核心,建立四级智慧康复网络,打造‘家门口’康复服务平台”项目再获此殊荣,充分展示了黄浦区在巩固医改成果、服务百姓健康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为广大居民群众就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供稿:黄浦区卫生健康委改革规划科、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原标题:《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这个中心上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