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治疗 >> 绿色通道缩短DTN时间,成立科研项目
“当时老伴儿吓坏了,多亏了医护人员及时救治。”8日下午,医院内科病房内,74岁的葛大爷躺在病床上看起来气色不错,可两天前他还因为脑中风(又称脑卒中)一度病情危急。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三大死因之一,全球每年有万人死于脑中风,中国每年死于脑中风者有多万。“脑血管疾病发作时间短,致死率高,给医护人员抢救病人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医院副院长楼瑞桃说。
开通脑卒中绿色通道
葛大爷家住横店镇塘溪小区,6日上午7时30分左右,因为一件小事,他与村民发生争执,“当时因为情绪激动,气得嘴巴一直哆嗦。”不一会儿,葛大爷发现不对劲,自己左侧的肢体完全不能移动,口角歪斜、口齿也不清。
见状后,葛大爷家人立即将其送到了离家不远的医院。医院后,葛大爷直接进入该院脑卒中绿色通道:无需挂号,直接进行采血,然后被送进CT检查,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CT检查结果显示,葛大爷脑内并没有出血,医护人员诊断其为脑梗塞,并立即为葛大爷实施药物溶栓治疗。
“突发面部、手臂或腿的麻木或者活动不利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脑梗塞症状。”陈丽平说,早期溶栓治疗是脑梗塞治疗的关键。
据介绍,溶栓治疗就是应用纤溶酶原激活剂一类的溶栓药物,直接或间接地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使被阻塞的血管再通的溶栓疗法。
“如果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那么瘫痪的肢体就可能完全恢复正常;相反,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那么瘫痪肢体的恢复将十分困难,甚至留下终身瘫痪。”陈丽平说,为了抢夺溶栓治疗的“黄金期”,医院成立了由神经内科溶栓医生护士、检验室、放射科组成的溶栓团队;把急救关口前移,与院前急救体系体系对接,病人未到,信息先到;建立急诊脑血管病急救标准化操作路径和规程,开辟了脑血管病急救专用绿色通道,保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在到院后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为争分夺秒“抢救大脑”赢得时间。
在医学界,DNT时间,即从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是衡量脑卒中急救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脑卒中急救DNT时医院医院之一。
治愈罕见反复脑梗塞
用上溶栓药物后,葛大爷脑卒中病症逐渐消退,左侧肢体也恢复机能。正当所有人长出一口气时,葛大爷左侧肢体突然再次僵硬,一动也动不。
“反复出现脑梗死的情况比较罕见,医院开展药物溶栓治疗以来应该是首例。”陈丽平说,根据患者的眼球活动等测试,基本排除脑内大血管破裂的可能。于是,医护人员把注意点放到细小血管的堵塞上。
仔细观察葛大爷的CT片后,陈丽平发现,葛大爷的侧脑室与内囊位置有多个小梗塞病灶,“血管末梢狭窄,加上栓子脱落可能是造成反复梗塞的元凶。”
于是,医护人员采取急救措施:一方面稳定梗塞斑块,补充液体血容量;另一方面,改善微循环,促侧支循环建立,并积极做好心理疏导。治疗期间,葛大爷病情多次反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最终消退。目前,葛大爷的病情已经稳定。
从年开始,陈丽平在专家指导下,开始尝试应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年,陈丽平在医学杂志上发表《巴曲酶治疗大面积脑梗死25例报告》,并连续两年荣获金华市溶栓工作先进个人。
年,通过科研项目《高龄老人急性脑梗塞应用巴曲酶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的实施,医院内科临床医师对急性脑梗死的诊疗更加规范化。年,医院治疗脑梗塞患者45例,这一医院名列前茅。
红手环志愿小组普及脑卒中知识
葛大爷多年前曾因头晕头痛住院,当时检查结果为后循环缺血,颈动脉、下肢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此后长期服药。这次突发脑梗塞,与其情绪激动有很大关系。因此,脑卒中知识的普及对于疾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以前,我都不知道,以为蔬菜什么都可以随便吃,现在知道要膳食平衡,控制热量,定时定量。”横店镇路西村村民何大爷在听取医院脑卒中防治健康讲座后,开始重视日常的饮食。
据了解,医院于年4月9日成立脑卒中红手环志愿小组和糖尿病专科小组,由10名护士2名医生组成。两个小组联合活动,医院志愿服务的特色品牌。组长马旭萍介绍,小组成员不仅要为病区病人及家属进行科普宣传专题讲座,还自行编辑工作手册供病人及家属阅读,每月一次深入社区为居民作健康科普知识普及、宣传和义诊服务。截至目前,两个小组志愿者共下乡多次。
原标题:《绿色通道缩短“DTN时间”,成立科研项目规范治疗——医院高质量治愈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