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唉,你近来这样多病(节选)文/[英]弗朗西斯·奥戈尔曼年,乔治·林肯·沃尔顿坚称,忧虑是“时代的疾病”。他并不是指忧虑是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疾病”,具有独特的文化能见度,甚至是奇特的流行性,他的意思是忧虑是这个时代产生的“疾病”。这个观点显然隐隐预示了“生物文化”。沃尔顿是哈佛医医院的神经学家,但他的观点不过是重复了一项更加宏大的研究的标题,该研究将这个大胆的断言作为对现代生活的主要诊断。早年研究遗传学的学者凯莱布·威廉姆斯·萨利比医学著述颇丰,其中那本被直白命名为《忧虑,时代的疾病》的作品提到,他发现对于理解当下,忧虑可谓是令人震惊甚至尴尬的线索。该研究于年发表,因清晰地抓住了时代精神的某些特征而多次再版。萨利比认为,当今时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时代)”,却被忧虑者破坏了。现代英美都市生活的旋涡是罪魁祸首。人们需求过多,时间太少,期望过高。他们所置身的城市,过于拥挤,节奏太快,它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生活中充满令你焦躁的时刻。时间具有了新的价值:时间就是金钱。仅仅为了准时上班,也须协调火车、汽车和电车的时间,依循现代生活新的时刻表。工作日被需求和嘀嗒作响的时钟塞满了。竞争力成了定义新的城市生活的词语,虽然它令人精疲力竭。萨德勒认为“‘美国气质’或高压生活”可以作为忧虑的另一种说法。萨利比认为忧虑不仅是忙碌、高压的国家所特有的问题,更是用脑过度的发达国家的问题。他还大言不惭地说,西班牙人、希腊人、意大利人就没有忧虑问题,因为他们太闲散,也不费神思考,而英国人和美国人在演进的路上走得更远,一直凭智慧谋生,所以难怪他们会忧虑。暂且撇开这些冒犯性的言论不谈,现代城市是忧虑滋生的地方,这种观点似乎非常合理,无可辩驳。高压是强力,但也可能致命:新机制产生的力量可以使产能加倍、效率提高,但也是这种力量在人的头脑中积压,引发中风和瘫痪。忧虑不仅与高压有关,也与低压、能量耗尽和萎靡不振有关。忧虑使生命枯竭。伴着忧虑,生命在模糊的焦虑中流逝,这种焦虑并不带来成果,只带来破坏。英国诗人奥登在短诗《某晚当我出去散步》中就是这么认为的。他设想了忧虑如何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并对此感到十分厌烦。当生命在不满和琐碎的麻烦中,在无法使人保持热情和渴望的、令人筋疲力尽的事务中虚度时,忧虑定义了我们是谁,或者很可能会成为什么。奥登写道:“苦于头痛和焦虑/生命似乎渐趋黯淡。”这个诗句令我同时产生了两个想法。其一是:“啊,是的,多真切啊,奥登对日常生活的看法是多么透彻。”同时,我也在想:“不!我一定不能让生活变成这样,我一定要不枉此生!”奥登的话对我有一种吸引力,让我先是相信,而后抗拒那种想法,即我可以沉浸在忧虑中,卸去自己这一生奋发努力、获取成功的责任。头痛毕竟是逃避各种事务的常用借口。伴随着这迷迷糊糊的“茫然”,他的诗句以一个观念逗乐了我:忧虑可能是一种类似于假期的东西。不幸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忧虑就已经在西方站稳了脚跟。焦虑地等待敲门声、电报,军官或牧师的来访等事件,将忧虑带到了家里,而且频繁得可怕。信息的匮乏、前线状况的不明朗、通讯的风险、危险和破坏——这一切让忧虑疯狂滋长,更不用说那些亲身战斗的士兵了,他们的忧虑可想而知。也难怪一战中风靡一时的行军进行曲《把烦恼打包》会有如下令人难忘的唱段:把烦恼打包,一股脑装进旧行囊里,然后笑一笑,笑一笑,笑一笑吧,当你有火柴来把烟点起,笑吧,兄弟,就得这个范儿啊。忧虑有啥用?从来不值得,所以啊把烦恼打包,一股脑装进旧行囊里,然后笑一笑,笑一笑,笑一笑吧。显然,这里的说法跟马登相似,坚信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能战胜毫无根据的忧虑。而只有在这里,在战场上,忧虑几乎都不是毫无根据的。只有在这里,忧虑没有什么用,令人忧虑的事情却多得惊人。当我们远离战壕,忧虑是不是就变得有点诱人?或许20世纪初那些关于忧虑是当代城市生活、“高压生活”、现代化的特殊产物的说法,隐含着一种淡淡的魅力。年,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伦敦皇宫剧院上演了一部名为《我应该忧虑》的喜剧。很明显,它在试探这种新的境况是否具有真正的流行性,是否能吸引观众消费。《时代周刊》的评论员在看完该剧的第二天早上说:“凡事自有其时令,而昨晚观剧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应该忧虑》的时令已然到来。”这是就伦敦的品位来说。但近乎滑稽的是,该评论将忧虑的可见性描述为一种流行,一种“当季”的情绪。战争带来的忧虑并不具有上述魅力。但20世纪早期的忧虑史,部分就是关于忧虑在以快乐、流行和现代感为目的的艺术作品中的呈现。忧虑“简史”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日常忧虑在日常语言中的出现——讲的是忧虑如何更彻底地渗入了文学语言,用以在虚构作品中探究复杂的人类意识。在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小说中,已出现对忧虑的书写;而到了20世纪初,特别是在现代主义作家的笔下,内在的忧虑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示。尤其是通过内心独白,忧虑书写展现了引人入胜的私人心绪。除了现身于自助书和战争经验,以及字典里的定义和所谓疗法,忧虑还悄悄探入创造力的高端领域。就文字艺术——如诗歌、戏剧、小说——而言,如何用文字充分地诠释忧虑始终是一个难题。忧虑很难有趣,可能一直索然无味,它从来都和单调无聊为伴。忧虑很少通过视觉形式呈现,就我所知,20世纪初的电影院并非忧虑的天然归宿。一般而言,忧虑并不戏剧化,只是令人厌倦的单调循环。在忧虑中,未必有发人深省的启示和发现的时刻,也没有戏剧性的变化、揭示或救赎场景。萨德勒说:“忧虑很少能在顺其自然中自愈。”而且,若任其发展,忧虑一般只会不断返回自身。“(忧虑)很快会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中打磨出一个明显的沟槽,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以便让自己永存。”他进一步说道:“忧虑会缓慢但确实地增加强度,进而对身心的康宁造成与日俱增的破坏力,这一点几乎毫无例外。”顺着恶性循环模式发展的忧虑,会破坏平静,使精彩的情节无从发生,对于创作想象性作品的作家来说,它并不算一个能增强作品可读性的主题。然而,哪怕最古怪的话题也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下创造出有趣的故事。在20世纪初,这个可能很无聊的话题却备受现代主义作家青睐——真是怪事。原因说来看似矛盾:对他们来说,一些最有趣的人物形象的忧虑,恰恰能表露其敏感甚至备受困扰的人性。忧虑当然是文学表现的主题和问题。毋庸置疑,在20世纪早期,哪怕作者并非现代主义作家,其笔下的人物也都饱受忧虑之苦。拉尔夫·肯特·巴克兰的短篇小说《忧虑》,描绘了一幅心怀忧虑的美国女人的肖像。这是对这种新近被贴上标签的精神痛苦的大胆探索。巴克兰笔下的主人公为家具的状况而焦虑:西姆金斯夫人……心无旁骛地坐着,专注地沉思。她深深地投入到某种精神体操中——这套体操早已深入美国人的心中,名字叫作“忧虑”。随着椅子向后摆动,她停了下来,冒险保持这个姿势,整个身体的重心落在摇椅的后端,那双宽大的脚则搁在坐垫上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她在均衡的前后摇摆中暂停一刻,仿佛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脑中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的东西。客厅下方的前地下室(尽管房子很小,地窖还是被隔成了一个个房间)中,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样试图打断摇椅的稳定摆动从而破坏其正常运作,是有风险的。在前地下室里,有一把约翰曾经最喜欢的摇椅,是在他们刚搬进不久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弄坏的,其中一个长长的弧形摇杆在靠近框架的地方断裂了。毫无疑问,这把椅子还要在这地窖中躺上一阵,待其被修复到原来又美又实用的样子。但这个家庭一直被某些金钱上的烦恼困扰着,顾不上将修补破损家具纳入计划。西姆金斯夫人对于“某些金钱上的烦恼”——这是个不错的说法——的焦虑,萦绕在那堆破损家具周围,而那把摇椅的前后摆动,仿佛就象征着此刻她的心灵在烦恼中摇摆——虽有能量却无进展,虽有努力却无进步。在大西洋两岸,忧虑这一主题在那时的小说中大放异彩,尽管彼时忧虑还不常作为整个故事的文学主题。英国现代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对“精神健康”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二战爆发两年后,她自己因精神崩溃在乌兹河自沉。她的小说中到处都是深受困扰的主人公,尤其是《达洛维夫人》中可怜的塞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他饱受一战的创伤,最终也选择了自杀。但除此之外,也有状况没那么严重的人物——忧虑者。伍尔夫小说中有一些内在生活焦躁不安的人物,她运用“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产生了直接进入人物内心的错觉。《到灯塔去》是现代主义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它带读者深入忧虑——人类心灵中最扰人的同伴。书中的人物拉姆齐先生的精神世界绝不轻松。他的原型一半出自伍尔夫声名显赫的父亲史蒂芬爵士。史蒂芬爵士曾写过一部阴郁的《陵墓书》,该书就是有关严重精神痛苦的文学作品。拉姆齐先生是作家、父亲、丈夫、自恋的人、学者——以及忧虑者。他就像吉辛笔下的主人公那样,特别为自己的作品忧虑。这无疑就是忧虑:一连串纠缠不清的问题久久不散,在伍尔夫的行文中像苍蝇一样嗡嗡作响。这位忧虑的作家有一位富有耐心和同情心的,宽宏大量的妻子,也就是拉姆齐夫人。她回想了丈夫的内心状态。据她观察——他总是为自己的著作忧虑——它们会有读者吗?它们是优秀的作品吗?为什么不能把它们写得更好些?人们对我的评价又如何?她可不喜欢想到他如此忧心忡忡;她不知大家是否猜到,在吃晚饭时,他们谈到作家的名声和作品的不朽,为什么他突然变得如此激动不安;她可拿不准,孩子们是否都在嘲笑他的那种态度。她把袜子猛然拉直,在她的唇边和额际,那些像用钢刀雕镂出来的优美线条显露了出来,她像一棵树一般静止了,那棵树刚才还在风中颤动、摇曳,现在风小了,树叶一片一片地静止下来。在这里,有认可,有同情,也有恼火。忧虑其实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危险,以上这段话已经部分地承认了一个事实:拉姆齐先生不仅自己陷入了困扰,也困扰到了妻子。事实上,他的忧虑不仅仅令妻子困扰,更是构成了家庭破裂的中心,让妻子不得不努力地修补这些伤害。纵观整部小说,拉姆齐先生既可怜又任性,既痛苦又虚荣。但此时此刻,伍尔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jc/10849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