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护理 >> 70岁老人中风后瘫痪在床,用了这些方法,
杭州的小刘(化名)陪着父亲到浙江中医院(医院)滨江康复院区(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做康复训练。他一边协助治疗师,一边对钱报记者说:“本以为父亲下半辈子得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靠人服侍,没想到现在还能自己刷牙、洗脸。”
和许多中风患者出院后回家养养不同,在父亲出院的当天下午,小刘就将他从医院莫干山路院区转到康复院区,实现从治疗到康复的无缝对接。
一组数据支撑着他的选择——有研究指出,中风发生的3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期,一般超过半年以后,恢复速度就会减慢。康复介入的时机越早,预后越好。
提及康复,如果你觉得它约莫等于养老,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国外,康复医学与预防、临床治疗并重。如今在杭州,它已是一股新风潮——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在核定张床位之外再加床64张,仍旧一床难求。
病情平稳48小时介入康复
中风之后实现独立洗脸、刷牙
小刘父亲71岁,一个多月前突发中风,在家属提供的手机照片、视频中,他言语含糊,无法交流,口角歪斜,右侧肢体瘫痪,不能活动。“之前父亲根本不能吃饭,进食即呛,完全依靠胃管进食糊状食物。”他说,中风给父亲造成了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吞咽障碍等一系列后遗症。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多万,超过70%会出现各种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医院康复科陈静主任说,中风如今已是常见病、多发病,实现生活自理是患者和家属的迫切需求,而及时、规范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来说,病情平稳48小时后就可介入康复治疗,良肢位摆放,患侧肢体在自主康复之前可以先被动运动,由康复师为患者活动各个关节,防止关节挛缩及患肢痉挛,预防多种并发症。”
针对小刘父亲的功能障碍评估之后,陈静主任带领医生、治疗师、护士成立了专门的治疗小组,制定了一个整体性的精准康复计划,包括上下肢康复机器人、三维步态分析、情景模拟康复训练、平衡评估训练、水疗、高压氧等康复治疗与训练等。
治疗师正在用下肢机器人为患者做康复锻炼
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小刘父亲的上肢和手出现独立的活动。治疗组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将康复治疗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专门的训练用厨房里教会患者洗菜、切菜、摆餐桌、就餐等,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减轻家属的负担。
从完全瘫痪不能动,依靠胃管进食到扶着可以走、正常吃饭,再到自己刷牙洗脸,小刘父亲花了20天时间。在此过程中,治疗小组一共进行了3次康复评定,下一阶段会将他转到社区继续康复。
陈静主任介绍,医院、医院、社区或家庭构成了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这是一个良性就医闭环。作为省级康复医疗机构,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是重症、急性和亚急性期、疑难康复患者,对患者进行评估、康复、再评估。
“病后3个月内的康复治疗会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功能稳定后将患者转诊,当然,我们也会一直随访,我们制定的康复计划也会跟着转下去。”
儿童康复,就像在游乐园玩耍
钱报记者在浙江康复医疗中心转了转,很快就被儿童康复中心吸引了,这里色彩明亮,不时传出孩子的欢笑声,它也是脑瘫、孤独症及学习困难儿童的“家”。
治疗室里,7岁的大圆(化名)在摇铃声的引导下,正一步一步向着康复师和奶奶走去。如果看脸蛋,你不会觉得这个浓眉大眼的孩子有什么异样,但他缓慢走路的姿势又透露出不同。
奶奶说,大圆因妈妈难产时脑部缺血缺氧,到了3岁还不会爬、不会翻身,确诊为脑瘫,在7岁之前都要靠搀扶,才能勉强地向前迈几步。“全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圆能独立行走。”奶奶说,直到孙子来浙江康复医疗中心3个月才最终圆梦,当时,他爸爸都激动地落泪了。
脑瘫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和认知障碍。最近国际、国内指南及儿童康复临床医生都建议越早发现问题、越早进行康复越好。
其实,大圆此前已在其他康复机构进行4年康复治疗,效果却不好。在矫金玲医生看来,并不是大圆不努力,也不是家人配合不好,而是之前的方法不适合。
“很多家长认为脑瘫儿不能走路,在于腿部的力量不够,事实并非如此,走路感觉的建立、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反而对于脑瘫儿的独立行走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她解释。
对此,矫金玲医生通过下肢机器人让大圆熟悉走路的感觉,同时结合物理治疗来改善他运动协调能力差、运动链受限的问题。
正在学走路的大圆
如今,大圆一周来浙江康复医疗中心5天。在多感官训练室,他和其他孩子拍皮球荡秋千搭积木。再去隔壁诊室,聆听音乐旋律或特定声源,在康复师一对一的引导下,去倾听分辨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声音。还会有VR游戏,模拟摘苹果以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这些项目,听上去像不像在游乐园玩耍?大圆可是非常喜欢呢。等到累了,他还能到中药熏蒸室来个中药SPA,改善肌张力,提高抵抗力。
加床60多张仍旧不够用
最热门的是骨伤康复和神经康复
医院的康复科,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专科更细分,设有神经康复、骨伤康复、老年康复、心肺康复、中医康复、儿童康复、心理康复共六大中心。
钱报记者找到医院副院长、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执行院长高宏时,他正在婉拒一位帕金森病患者的加床需求。“希望住院的越来越多,中心一共张床位,加到张,还是不够用。”
治疗师正在为病人做康复锻炼
随着老龄化带来疾病谱改变,再加慢性病致残带来的需求,社会对专业的康复医疗需求不断上涨。那么,目前哪些患者对康复需求最大呢?
高宏院长说,最热门的是骨伤康复和神经康复。拿骨伤康复来说,这是浙江康复医疗中心的特色服务项目。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疾病、骨折术后及截肢病人的功能康复、关节置换后的功能康复等,对病人将来的生活质量相当重要。
比如骨关节炎,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达50%。很多人骨折之后,可能因为处理不当造成永久的功能障碍甚至残疾。而专业的康复,将会成为骨科治疗的有利补充,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治疗与康复“接轨”时间越来越短,甚至在治疗或手术前,康复治疗就已经介入了。
彭先生遭遇车祸被送到医院,由于伤情严重,不得不截肢,在术前会议时,骨科医生和康复治疗师一起商量手术方案,截肢到什么部位合适,这与日后康复、假肢制作费用息息相关。
在国外,康复医学与预防、临床治疗并重,欧美国家的康复医学有几近百年的发展史。很多进行过大型手术或功能障碍的患者,都会尽早、持续进行康复治疗以回归社会和家庭。
“康复并不是养老,也不是临终关怀。临床医学是解决疾病本身,而康复医学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改善各种功能障碍,它贯穿生命全过程。”高宏院长说。
“一院四区”,医院专设康复院区
为什么开设康复院区(浙江康复医疗中心)?
医院党委书记马慧娟: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是由浙江省残联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的大型省属公立康复医疗机构,也是浙江省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与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按国家三级医院标准建设。
医院拥有“一院四区”——莫干山路和庆春路、半山、滨江四个院区,学科门类齐全,其中康复医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设康复院区将更好地实现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高度契合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价值。
对颅脑与脊髓缺血缺氧、炎症、外伤等神经内、外科疾病,骨、关节与脊柱疾患,心血管病,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脑瘫、自闭症、孤独症等儿科疾患,老年性疾病,,精神情志类疾病的早期康复介入,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对改善临床整体疗效发挥着巨大作用。
医院外景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有哪些特色?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执行院长高宏: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实行“中西医结合、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结合、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辅助器具)结合”为特色的整体康复治疗。中医康复传承千年,如今已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牵引、电刺激、超声、磁疗等技术都被充分吸收。再结合辨证论治、辨经论治、针药结合等中医康复理念,辅以先进的康复诊疗设备,使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连国内外著名的康复机构——美国芝加哥大学康复研究中心、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神经康复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医院等,都纷至沓来,伸出合作之手。
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构建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执行院长高宏: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按照自身的学科优势结合国际先进理念,设有神经康复、骨伤康复、心肺康复、老年康复、儿童康复、心理康复共六大中心。这是对原有的“大康复”进行细分,反映出康复学科建设正在走向纵深,康复亚专科的建设是发展的趋势,疾病康复向专科化、专病化、精细化发展,康复服务和康复质量得到提升,大到ICU重症患者,小到一个吞咽障碍,都将得到更加专业、精准的康复。
年,医院积极推进“升级型”医联体工作,在全省牵头成立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联盟,拥有60多家成员单位,使得专业人才、学科优势、临床特色和康复技术惠及基层,提高基层的康复服务能力,形成上下贯通、分层次、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为构建“医院-医院-社区或家庭”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做贡献。
浙江大健康原创内容,作者:郑琪通讯员汤婕
编辑:医馆君
往期精彩回顾
这样解大便,警惕心梗找上门!
你以为的养胃好习惯,恐怕会成胃癌“帮凶”
大病来临之前,身体会发出的“求救”信号
服
务
日常的健康小问题,
医院,
我们后台就有一群博士精英,
24小时在线为你解疑答惑~
直接在发送问题即可提问
本周24小时博士团队答疑排班表
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