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预防 >> 谈谈脑性瘫痪的那些事
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
住院免费接出院免费送
儿童康复科主任王丽霞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门诊上很多宝宝因为肌张力高就诊,一提肌张力高,家长们脸就会色变,担心孩子会发育为脑性瘫痪,担惊受怕。其实肌张力高和脑性瘫痪并非等同,很多宝宝的肌张力都是局部的,一过性的,包括头后背、飞机手等,大部分患儿会恢复到正常发育轨迹上;而脑性瘫痪的患儿除了肌张力高,运动发育落后,呈非进行性,常伴有智力和语言的发育落后,故脑性瘫痪的诊断更为复杂,精准。
小儿脑瘫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一种社会因素,严重影响着人口的综合素质。小儿脑瘫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但很多人对小儿脑瘫还不太清楚,接下来就大家对脑性瘫痪疾病的认识以及家长们的疑问,我们好好说说脑性瘫痪的那些事。
一、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每千活产儿)。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有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
1.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
2.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3.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4.再就是其母孕期妊高症、妊娠糖尿病、保胎病史、胎膜早破以及孕期感染等,也是其重要的高危因素。
上述高危因素,是医生对就诊患儿必须要询问。
三、病理改变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等。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四、脑瘫患儿早发现有一些婴儿早期发育出现异常情况,要高度警惕脑瘫的情况,如下:
(1)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2)喂奶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易呛咳,吐奶;
(3)婴儿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者阵阵尖叫;
(4)穿衣服时身体僵硬,上肢难入袖口,换尿布时难以分开大腿,洗澡时双手握拳,四肢僵硬;
(5)2-3月还不会笑,抬头,手指紧握,不会主动张开;
(6)4-5月不会翻身,8个月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
(7)抱举时足尖朝下,呈足尖站立姿势,像跳双足芭蕾舞样,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样;
(8)1岁还不会走路,走路姿势异常如足尖着地、剪刀步、跛行等;
(9)认知差,双手不灵活等。
五、脑性瘫痪的具体临床表现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
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六、治疗脑性瘫痪的治疗是慢长的过程,现在主要是现代康复治疗手段,如运动疗法、作业疗、语言训练等;传染康复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中医中药等的相结合;早发现早治疗,是脑性瘫痪的早期和超早期干预的原则,能明显减轻患儿的残疾症状,让患儿早点步入社会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