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患者安全?

答:医院医疗服务过程在客观心理上的认同与信赖.现阶段主要体现在避免和预防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受到任何损害.

2.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答:(1)医务人员方面:医疗差错;急救复苏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对病人及其家属履行知情告知不足;对病人有关诊疗措施的风险程度的把握。

(2)患者及其家属方面:对病情的知晓程度和对进一步诊治措施的选择;隐瞒有关病史;病人对出院医嘱的知晓、理解程度;病人出现精神症状;住院病人擅自离院,在院外可能突发疾病或发生意外。

(3)医疗环境中的有关方面:停电;中心供氧、中心负压的中断;医院内部的行路安全问题;病人坠床致骨折、被翻倒的热水瓶烫伤;医院环境不适应新型传染疾病的防治;灾害与事故隐患。

(4)医院感染;

(5)药物的副作用;

(6)医疗设备故障;

(7)医学科学的局限性。

3、医疗错误的定义与分类?

答:指未能完成既定计划(执行过错),或者实施了错误的计划(计划过错)。

分类:

诊断错误,包括诊断的错误或延误、没有进行适当的检查、采用过时的诊断方案、没有按照监测或检查的结果实行应对策略;

治疗错误,包括手术、护理或者检查过程中的错误、诊疗管理上的错误、用药剂量和方式上的错误、可避免的治疗延误,或者对异常检查结果反应迟钝、不适当的护理(例如缺乏对患者的说明);

预防错误,包括未能提供预防性治疗、不适当的监测和跟踪治疗;

其他错误,包括缺乏交流、设备故障、其他系统故障。

医疗错误高发地点包括特护病房、手术室、急诊室。

医疗错误的高发病人群体为心胸手术、血管手术、神经外科病人,病情复杂的病人、急诊病人、以及经验欠缺医师治疗的病人和老年病人。

4、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当向患者告知的内容有哪些?

答:(1)入院时病情、诊疗措施、诊疗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并发症和影响转归的注意事项;

(2)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变更、贵重药品使用前和发生欠费影响治疗时;

(3)介入或有创操作及有风险处置前患者及家属同意的签字;

(4)手术、麻醉患者及家属同意的签字;

(5)医保患者使用乙类、丙类及目录外诊疗项目及药品的确认签字;

(6)患者应遵守的诊疗秩序、规章制度和尊重医护人员诊治权;

(7)患者出院医嘱、注意事项及是否随访。

沟通告知内容应记载在住院病历中。

5、年CHA患者安全目标有哪几项?

答:(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提高用药安全;

 (3)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4)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6)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9)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0)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6、常用识别患者的方法有哪些?

答:(1)执行查对制度(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院号等);

 (2)腕带识别;

 (3)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

(4)身份证识别;

(5)指纹识别。

7、在实施哪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

答: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8、对病人进行明确标识应遵循哪三个基本原则?

答:(1)提供确切的病人身份标识。从病人住院或接受治疗开始,病人标识医院的各个相关部门,因此这种标识必须准确而且统一。

(2)病人标识应建立病人与其医疗档案和各种治疗活动的明确对应关系,能与医疗管理信息系统配合使用。

(3)应使用可靠的标识产品,确保病人标识不会被调换或丢失,减少错误标识病人的可能性,回避医疗风险。

9、对危重和昏迷病人应建议使用何种识别?

答:腕带识别系统、患者或家属及其陪护亲友识别,有条件的应使用指纹识别。

10、何谓病人标识?

答: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使用准确而可靠的方法进行身份标记以方便识别,它是整个医疗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11、手术差错中最常见的差错有那些?

答:手术患者差错、手术部位差错和手术方式差错。

12、杜绝手术部位差错的三个步骤?

答:步骤一核对确认正确的患者身份、术式、部位;

  步骤二 标记手术部位;

  步骤三“Timeout”暂停确认。

13、如何防止手术及有创高危操作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答:(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与有创高危操作前必备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象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

(2)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前有手术与操作医师在手术与操作部位作标示,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的制度与程序。

14、术前讨论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答:手术指征、手术方案、术前准备情况、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15、外请专家手术需要那些要求?

答:医院要发会诊邀请,所请专家具备相应的手医院的同意,同时也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16、哪些类别的手术必须在手术前进行病例讨论?

答:重大、疑难和新开展的手术,以及其他因病人体质特殊,并存严重疾病或并发症的手术。

17、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重症监护室之间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是什么?

答:(1)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流程管理的识别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

(2)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流程管理的识别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

(3)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管理的识别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

(4)落实危重患者的陪送、陪检制度。

18、院内病区间急会诊必须在多长时限内到达?

答:10分钟内。

19、交接班制度中所说的“三交接”指的是什么?

答:床头交接、口头交接和书面交接。

20、请举出诊疗过程中5种以上可能突发的意外事件的名称?

答:(1)造影剂所致过敏性休克或死亡;

(2)青霉素皮试所致过敏性休克或死亡;

(3)林可霉素注射液可致过敏性休克;

(4)鱼腥草注射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5)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致过敏性休克;

(6)环丙沙星致过敏性休克。

21、何谓“危急值”?

答:某一检测方法学的结果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意义、临床必须作出处理的阈值。

22、如何选择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项目?

答:临床实验室“危急值”医院的性质和特点与相关部门和临床科室协商而定,项目必须能够满足本院急诊、手术与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需求,包括定量分析(如血常规、凝血、常规化学等)和定性分析(如寄生虫、烈性传染病、微生物培养等)。

23、临床实验室“危急值”如何确立?

答:实验室“危急值”应与临床科室共同确定,并且不同检测系统应有区别。

24、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对患者的识别及标本的流程(如: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等)与报告有可靠的途径和规定的时间,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25、检验中发现生命危急值应按怎样的程序处理?

答:(1)立即检查室内质控是否在控,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确认标本采集是否符合要求;

(2)询问医生该结果是否与病情相符;

(3)查看历史记录;

(4)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26、如何建立危急值的报告登记制度?

答:实验室确立危急值后,应立即通知申请者取结果,并将危急值病人的姓名、科室及床号、日期、时间、报告人、检验结果等记录在《危急值报告登记表》上。各专业点对临床危急值病人标本的检验,应本着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原则,尽快发报告,并电话通知临床

27、“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应包括那些内容?

答:“危急值”报告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目的和意义;(2)工作流程(审核、复测)和报告程序;(3)开展项目的确立;(4)危机值的确立;(5)临床咨询;(6)记录;(7)抱怨。

28、对接获的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查(包括医技科室其它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应如何处理?

答: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科室、报告时间,进行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29、哪些情况下禁止钡剂检查?

答:在疑有胃肠道穿孔时禁止使用;疑有结肠梗阻时禁止口服使用。

30、育龄妇女作X线检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育龄妇女应尽量避免曝射量较大的X线检查,如钡餐、钡灌肠、尿路造影、血管造影等。应了解病人是否怀孕,在怀孕后前3个月内,应该防止射线辐射导致胎儿畸变的可能。

31、试述医学检验申请单的性质与填写要求?

答:检验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检验科室申请生物标本检测的合同,是检验科开展检测活动的依据,检验科应按病历保存时间保留原始申请单。

申请单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眉栏项目不得遗漏,送检标本名称、检验目的应明确,医师签全名或盖印章。

32、抢救病人时应如何书写病历记录?

答:抢救病人的病历应及时完成,因抢救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注明抢救完成的时间和补记时间,详细记录病人初始生命状态、抢救过程和向病人及其家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有关资料。

33、WTO患者安全联盟等就安全用药管理提出哪5个目标?

答: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病人、正确的途径、正确的用药。

34、试述加强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措施?

答:用药前查阅新药说明书、查看配伍禁忌、询问有无过敏史、了解患者情况、掌握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药物用量准确,要有自我保护知识。

35、常见的输液反应有哪些?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答:(1)发热反应: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消毒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

(2)急性肺水肿: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2)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3)静脉炎:1)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2)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4)空气栓塞:1)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2)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36、在患者麻醉开始前,应做到哪四方核对?

答: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37、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院应当如何处理?

答: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38、输血中出现过敏反应如何处理?

答:输血中出现过敏反应按反应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等,用药后症状可缓解;中、重度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呼吸、循环衰竭者给予人工呼吸、抗休克治疗和其他紧急措施。

39、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答:(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40、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答: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41、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开具处方要有何规定?

答:首诊医师应当亲自诊查患者,建立相应的病历,要求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中应当留存下列材料复印件:

(1)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

(2)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有效身份证明文件;

(3)为患者代办人员的身份证明文件。

42、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化等高危药物存放有何要求?

答: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的标志。

43、病区及抢救室多余药品的处理原则?

答:专人负责每日清点、登记,每月清退一次;口服药不允许退;针剂可以退,必须是合格的,(无失效、无变质、无混浊、无破损、字迹清楚);不准私用或挪用;病房由负责护士填写申请单,护士长复核签字。

44、如何执行超常规用药医嘱?

答:医护双方采取主、被动复述方式核查无误后执行并记录。

45、高危药品包括哪些?

答: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细胞毒化等药品。

46、何谓药品不良反应?

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47、药源性疾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答:用药史。

48、哪些情况易发生二重感染?

答: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老年体弱及幼儿易发生二重感染。

49、麻醉药品的“五专”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用登记。

50、何谓压疮?导致压疮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导致压疮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局部长期受压力、摩擦力、剪切力的作用。

(2)局部经常受潮湿或排泄物刺激。

(3)石膏绷带和夹板使用不当。

(4)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

51、哪些部位好发压疮?

答:压疮多发生于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并与卧位有密切的关系。

仰卧位时: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骨、肘部、骶尾部及足跟等处,尤其好发于骶尾部。

侧卧位时:好发于耳廓、肩峰、肋骨、髋骨、股骨粗隆、膝关节的内外侧及内外踝等处。

俯卧位时:好发于面颊、耳廓、肩峰、女性乳房、肋缘突出部、男性生殖器、髂前上棘、膝部和足趾等处。

坐位时:好发于坐骨结节、肩胛骨、足跟等处。

52、哪些病人是容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

答:(1)昏迷、瘫痪者;

(2)老年人;

(3)肥胖者;

(4)身体瘦弱、营养不良者;

(5)水肿病人;

(6)疼痛病人;

(7)石膏固定的病人;

(8)大小便失禁者;

(9)发热病人;

(10)使用镇静剂的病人。

53、医院感染?

答:医院感染是指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医院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54、医院感染的诊断原则?

答:(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55、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有哪些?

答:主观因素:医院感染及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执行无菌和消毒隔离制度;

客观因素:(1)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

(2)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

(3)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治疗;

(4)易感病人增加;

(5)环境污染严重。

56、何谓医源性感染?

答:主要是指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或医务人员,在进行正常的疾病诊疗过程中,因种种难以预料的原因而造成的感染。

57、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有哪些?

答: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未经完全灭菌的各种医疗器械;环境污染严重,如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及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

58、医疗废物分哪五大类?

答: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性废物五大类。

59、食物中毒的定义?

答:是指人摄人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而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60、哪些是医疗不良事件?

答:药物不良反应、病员意外伤害、医疗失误或缺陷、发现特殊传染性疾病和院内感染事件。

附件:

JSPHA患者安全目标及评估标准(试行)

患者安全目标

一最大限度减少诊疗操作错误

二努力提高检查、用药的安全性

三严防意外受伤及其他医源性损害

四鼓励主动报告医疗隐患与不良事件

评估标准

一、最大限度减少诊疗操作错误

(一)健全与完善患者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2、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制度。至少将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首先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高危科室中得到实施。

3、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操作前,责任者把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识别与确认患者的手段。

4、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

(1)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流程管理的识别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

(2)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流程管理的识别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

(3)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管理的识别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

(4)落实危重患者的陪送、陪检制度。

(二)严格防止手术与有创高危操作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与有创高危操作前必备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

2、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前有手术与操作医师在手术与操作部位作标示,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的制度与程序。

(三)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各项诊疗操作均有诊疗常规或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对相应常规及规程熟悉,并能严格执行。

二、努力提高检查、用药的安全性

(一)建立与实施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

1、临床实验室,医院就医患者情况,制定有适合本院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完善报告审核制度,并能认真执行。

2、临床实验室“危急值”项目能满足本院急诊、手术与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需求,包括定量分析(如血常规、凝血、常规化学等)和定性分析(如寄生虫、烈性传染病、微生物培养等)。

3、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对患者的识别及标本的流程(如: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等)与报告有可靠的途径和规定的时间,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二)提高检查科室对患者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置能力。

各临床及医技检查科室对患者检查过程中可能突发的如:晕厥、休克、心跳呼吸骤停、I型变态反应等意外情况,有现场应急处置的准备与能力。

(三)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1、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1)在紧急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复背述,在执行时有双重检查的要求(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事后应准确记录。

(2)对接获的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查(包括医技科室其它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科室、报告时间,进行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2、做好病房用药安全。

(1)病房及抢救室药柜药品存放的品种、数量、使用、补充、核查和多余药品的处理均有相应的规范。

(2)毒剧、精神、麻醉药品存放、登记与管理制度健全、落实,符合相应法规与行政规章规定。

(3)病房药柜注射药、内服药、外用药与消毒药严格各自分类分开放置。

(4)存放的高危药品不得与其它药物混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包括氯化钾、磷化钾及超过0.9%的氯化钠等)、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化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标志醒目。

(5)病房及抢救室抢救用药,按药理作用或用途分类放置,标志醒目。

(6)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有严格核对程序并认真遵循。

(7)在开具与执行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过敏史和配伍禁忌,相关警示标识醒目。

(8)病房建立重点药物用药后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医师、护士知晓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并能执行。

3、做好门诊用药安全。

(1)药师至少应为门诊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服务指导。

(2)完善输液和输血安全管理,严把药物配伍禁忌、查对与巡视观察关,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注流速,预防与及时处置输液和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3)简易(方便)门诊配备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坐诊,规定并公示只能为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与普通常见病开具处方。

三、严防患者意外受伤及其他医源性损害

(一)防止患者意外受伤。

1、认真实施有效的跌倒、压疮、电梯失控沉底、坠楼(非自主性)、放射性幅射与火灾防范制度,警示标识醒目。

2、建立跌倒与压疮的报告与认定制度。

3、配好、用好护理人力资源,切实做好基础护理,开放床位与病房在岗护士比达标。

(二)预防其他医源性损害。

1、按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废物管理法规与行政规章。医院感染,减少院内感染对患者的损害。

(1)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

(2)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器具)制度或常规。

(3)手术后的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4)各种内镜、重复使用的介入诊疗器械和口腔科器械清洗消毒符合要求。

(5)医院感染报告制度,有效监控院内感染的耐药菌谱,激励医、护、技、人员主动报告院内感染的机制健全。

(6)认真按医疗废物管理法规及行政规章要求,医院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转运与无害化处理。

2、严防院内群体性食物中毒。

(1)健全落实细菌性与化学性食物中毒防范的制度、措施和应急预案,严防院内群体性食物中毒。

四、鼓励主动报告医疗隐患与不良事件

(一)健全医疗隐患报告与分析处理机制。

1、健全落实非惩罚性、不针对个人的威胁病人安全的医疗隐患报告制度,有鼓励员工报告的机制。

2、建立健全医疗隐患的信息报告系统。

3、及时分析处理医疗隐患信息,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每年有两件以上系统改进案例。

(二)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

1、建立非惩罚性、不针对个人的积极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的制度,有鼓励员工报告的机制。

2、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的信息报告系统。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yy/10755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