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今天是第十三个全国“公民道德日”,晨报联合市文明办、市妇联、团市委推出“海上传家风·青年说”专栏,黄豆豆、陶璐娜、谷好好等10位上海市历届杰出青年将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促进其立志、成材的好家风故事,以及他们传承家庭美德、以好家风带动好社风的成长经历。

  

▼黄豆豆

成就要归功于家庭始终如一的鼓励

晨报记者|张昱欣

  

日前,美国洛杉矶的“文化中国·名家讲坛”座无虚席。主讲嘉宾、中国舞蹈家黄豆豆结合自身艺术表演创作经历,通过讲解以及播放影像的方式与热爱中国舞蹈艺术的观众共同交流,激发现场阵阵掌声。

从求学坎坷、被人冷落的普通舞蹈学生,到编舞编导的全能杰出舞者——在黄豆豆看来,如今的成就来自母亲当时的“慧眼识才”,来自父母的严格训练,更要归功于家庭始终如一地鼓励他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

  

年2月,黄豆豆出生于浙江温州市,父亲是温州剪刀厂分厂厂长,母亲是温州市总工会艺术团演员。电影《叶塞尼亚》中有一段热烈奔放的“吉普赛舞”,年仅3岁的黄豆豆看后几乎原汁原味地跳了出来,由此,母亲觉得儿子具备舞蹈天赋,此后便常带年幼的豆豆到剧院、艺术团现场感受艺术演出的气氛。“当时,精彩的艺术表演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产生了很好的启蒙作用。”黄豆豆表示。

  

然而,“舞蹈王子”的成长之路却充满了坎坷。由于身体比例等硬性标准不符合当时的标准,黄豆豆初考没能过关。回老家后,医院的专家,制定了一个为豆豆“下肢加长”的土方法。首先,每天帮助豆豆压腿,让豆豆悬空躺在两个椅子中间,父母轮流坐在他的腿上。为了尽快拉长下肢,豆豆父亲还特意找到铁匠赶制了一对铁环,吊在家中的房梁上,把豆豆身体倒挂起来,每天3至4次,每次10多分钟,人为地牵拉韧带。

  

经过整整两年的苦训、苦熬,年上海舞蹈学校向黄豆豆张开了双臂,这时,豆豆的下肢经过酷烈的改造,已经比上身长了12厘米,终于达到了专业舞蹈演员的标准。他从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总分名列第一。

▼谷好好

想成为像妈妈那样的女人

晨报记者|高艳

可以用三个角色,来定义谷好好。

  

第一是昆曲演员。她左手金钗、右手金戈,钟爱刀马旦这个舞台“高危职业”,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拼命三娘”精神,年纪轻轻就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这个重磅荣誉,以及“百变刀马”的美名。

  

第二是上海昆剧团掌门人。作为一名管理者,她甘居幕后,把很多的时间拿出来做沟通,带领团队“天大热、人大干”,频频出人出戏,让上昆成为在全国领衔的专业团队,形成了一股积极阳光的正能量氛围。

  

第三是昆曲艺术公开课的主讲人、众多“昆虫”眼中的大咖。她一次又一次地用心地告诉台下的年轻人,能在昆曲的世界里慢慢变老,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

  

在几乎所有人眼中,谷好好够拼,够优秀,够成功。然而,一个沁凉初秋的午后,在绍兴路9号相遇时,才知她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偶像、一张“王牌”,她所有努力就是想要成为像她那样的女人。她,就是谷好好的“全能妈妈”。好好总结,妈妈给自己的最大财富,就是情感的力量、做人的准则和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谷好好出生于浙江温州的一个平凡家庭。妈妈靠微薄的工资,独自抚养好好和姐姐长大,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但在好好的记忆中,姐妹俩从来没有感觉到低人一等,因为妈妈有文化有理想,吃苦耐劳,心灵手巧,仿佛“样样都会”。她全心全意爱护孩子,而且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她在商店里看到了最新流行的衣服款式,回家后仔细琢磨,很快就能给我和姐姐做出漂亮的新衣。”

  

感受到妈妈毫无保留的爱,年幼的好好和姐姐都很懂事。10岁时放学回家,好好会提前用扇子扇灶头的火,而且要连续扇半个小时火才能旺,这样妈妈一下班就可以烧饭吃了。

  

年,上海戏校昆曲班在温州招生,谷好好进入了由俞振飞老先生亲自督阵的上海总复试。13岁的好好卷起铺盖,笑着告别妈妈,等离开妈妈的视线后眼泪才敢哗哗地掉下。她坦言,那时还不了解更不痴迷昆曲,只是觉得国家学费全免,可以用这个方式帮妈妈减轻一下养家的负担。

  

独自一人在大上海学戏,谷好好一直对妈妈“报喜不报忧”。她认真学戏练功,不怕吃苦,决心要像妈妈给自己起的名字一样,做事一定要“好上加好”。

  

▼骆新:

在“家传”《论语》中体会人生

晨报记者|祝玲 整理

“犀利而不失亲和,关照而不失独特。”作为上海东方卫视创意总监、记者、新闻评论员,骆新成熟而又睿智的风格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一个主持人与其说是他的语言风格、相貌或谈吐与众不同,不如说是他的价值观能被人记住。

  

骆新口中的价值观就是:“不太相信这个世界是二元论的,太极端往往没有朋友。”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则与他年幼时就深受祖父的儒家思想影响密不可分。

  

骆新觉得自己“家”的概念并不强,这与他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一直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后来母亲也生病,成了植物人。对于我而言,来自父母的影响其实并不多。如果要说家训家风,反倒是祖父教给我很多东西,深受启发。”小时候,骆新就由爷爷带着认字读书——“我们家墙壁是木头的,爷爷会拿着粉笔,在上面给我写字,教我《论语》和诗词。”骆新的祖父是个画家,尊重知识,不向权贵低头,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一点,骆新觉得自己和祖父很像。

  

“祖父喜欢跟我说《论语》,他会把里面的道理变成一个个小故事。”比如: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的典故。子路问孔子:“难道我们这些君子竟然要走到穷途末路的境遇吗?”孔子回答得很干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也就是说,君子坚持某种道义,安于贫困;而由于小人深谙人性的弱点,往往过得比君子愉快得多,所以,小人如遇到山穷水尽的困境,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坏事都干。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事业的成功者,或许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面临各种不同困境。就像在收视率为王的电视界,作为东方卫视创意总监、主持人,个中艰辛难以向外人道也。”让骆新能够一步步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其祖父口中这些历存千年的典故。“夫子之道确实是很大,不能为世所容,但‘不容何病’?也就是说,不被接纳又有什么?不被接纳仍能坚持,才显现出君子本色!学说得不到研究提高,那才是自己的耻辱。”

  

左拉有一句话,人生最大的乐趣,或者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不断用你的智力、用你的思想去探求那些人类没有触及的世界边缘,你花一生时间无非干这个事,而不是吃了多少顿饭、喝了多少水、享受什么豪华东西,这都不是,这只是在你手里流过而已,不能让你真正有幸福感。

  

骆新对左拉的这句话印象很深。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物质欲很低的人,对生活要求并不高,来上海这么多年来有时外出办事,都会坐地铁坐公交车,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买豪车,他觉得没有必要这样证明自己,他愿意到人群当中去。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走到了今天的电视人,我总有一天会走向落寞。人生是由简入奢,由奢入简,到人群当中去你会发现你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你可以更加谦卑,在人群中看看整个世界,世界之大会让你有所敬畏,这时候你就不会过度膨胀,因此膨胀失落以后的痛苦纠结也就自然没有了,人就会觉得很平衡,这些来自家庭的平和与做人的道理,对于我而言受益匪浅。”

▼金晶

做生命的强者,让孩子以父母为荣

晨报记者|张昱欣

说起金晶,大家都能立即想起那位坐在轮椅上竭尽全力保护奥运火炬的“最美火炬手”。如今,已为人妻、已为人母的金晶过着平常人的生活,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现在走在街上,都不一定有人会认出来。但我还是希望孩子能以父母为荣,所以我还在努力。”刚刚参加完慈善公益活动的金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对人生的不放弃,让金晶迈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难关。年4月7日中午,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举行的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面对前来干扰抢夺的藏独分子,金晶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仍然流露着骄傲的神情,这一画面至今令人动容。

  

此后,金晶先后当选“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年底还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意志坚强、个性爽朗,这些年来金晶始终没有改变。

“九岁那一年,上帝把我的右腿拿走了,我要告诉他,即使这样,我也能走完全程。”说起这一人生中的巨大挫折和伤痛,金晶依然很倔。自从当上了妈妈以后,她对家庭和生活似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时在截肢手术后,我还一直安慰父母说没事没事;现在自己的宝宝有个发热感冒,自己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才意识到当时自己的父母该有多么焦急难过。”金晶坦言,以前自己会与父母就生活学习等琐事起争执,现在则更多地设身处地站在家人的角度着想,尽量取得理解和共识。

  

有意思的是,金晶给自己小宝宝取了个小名叫“蛋蛋”。“当时很多长辈觉得蛋蛋不好听啊,我跟他们说,蛋是生命的起源,表达了我们对孩子新生的向往和期待。如果以后孩子连自己的小名被同学笑话都接受不了,那他还能不能面对少了一条腿的妈妈呢?”

  

作为一个典型的“80后”妈妈,她并不避讳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与自己“不一样的路”。“我们那个时代家长可能更多   

小时候,陶璐娜比较顽皮,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当时我的衣柜里找不到一条裙子。”陶璐娜笑着告诉记者。由于父母工作特别忙,需要三班倒,小时候的陶璐娜大多由外婆带看。懂事的她,一边学习,一边还不忘帮着分担家务。陶璐娜回忆道,以前住的老宅还没有通煤气,用的是煤饼炉子,她就经常去附近的销售点扛蜂窝煤回去。“煤饼又脏又重,很多小姑娘碰都不愿意碰,我倒觉得没什么。”冬天,别的女孩子喜欢赖床,但陶璐娜却早早起来,与男孩子们一起绕着中华路环线跑步。“大家都觉得我是‘假小子’,爸爸倒也没责怪过我,还一直鼓励我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陶璐娜把爸爸的话记在了心里。

而这句父辈的鼓励,也伴随着陶璐娜开辟了人生另一个属于自己的“赛场”。

▼于井子

做堂堂正正“白衣天使”

晨报记者|张昱欣

从18岁踏入病房的那一刻起,20多年来于井子始终奋斗在平凡的基层护理岗位上。“这么多年来,很多人问我,家里既非医学世家,为何心甘情愿留守在医疗行业,而且还是辛苦的基层医护岗位。我告诉他们,因为这是我人生的选择。”

  

年,于井子出生在新疆阿克苏,因为出生的地方叫“井子”,她就有了这个特别的名字。年,18岁的于井子从上海市纺织第二护校毕业后进医院工作。她告诉记者,在当时,医生护士都是“吃香”的职业,“社会地位高,收入还行,在外人看来有时候看病还能帮忙‘行个方便’。但从我开始做护士以后,至少我的家人就逐渐改变了看法。”据她回忆,当护士要三班倒,遇到病人多和人手紧张时特别忙,加上当时的硬件环境制约,她下班回家后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休息,有时候一句话也不想说。“起初家里的老人觉得很奇怪,甚至有些意见,但经历了一次生病住院后,回来就跟我说,‘你确实是辛苦了’”。她打趣地说,后来家里的亲戚都特别理解自己的辛劳,“生病了也不会来‘麻烦’我了”。

  

作为一名知青子女,于井子坦言与在上海的老人共同生活的经历形成了她坚毅的个性。“老人都是知识分子,从小教育我做人要堂堂正正,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真心付出就会有收获。”

  

▼杨晓燕:

“妈妈做了我不敢做的”

晨报记者|张昱欣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双眸像星星般纯净,但行为举止却像星星般冷漠;他们虽然不聋不哑,却不愿意与人交流——近年来,患自闭症的孩子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   

“蓝丝带行动”的发起人名叫杨晓燕,是一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为了孩子,她办了一所学校,让更多有着同样遭遇的孩子获得关爱。“那么多年来,每每我感到无助和踌躇,是父母和家庭让我一次次挺过去,让我陪着孩子一路走下去。”杨晓燕动情地说。

  

自闭症在医学上又被称为“孤独症”,病因破解、诊断至今都是难题。千禧年到来之际,杨晓燕的宝宝诞生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人开始发现孩子有点与众不同。在儿子2岁9个月时,一纸“中重度自闭症”的诊断书,让杨晓燕如坠深渊,人生轨迹也从那一刻起彻底改写。“为了这个孩子,我曾经带他四处求医问药、千方百计帮他安排幼儿园和学校。平时习惯了别人给孩子异样的眼光,一旦在理发店、超市,看到有人给孩子一个微笑,那个瞬间,我会感到非常幸福。”杨晓燕的书房里整齐地摆放着十几本厚厚的本子,记载着宝宝这么多年来的成长历程。“我盼望可以在他长大后,和他分享他成长的点点滴滴。”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坚持中,杨晓燕跨入了不惑之年。

  

坐落于闵行区静安新城的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是上海第一个以NGO名义注册的自闭症机构。10年来,有千余名一开始不会开口说话,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孩子,在这里经过培训,进入正常的幼儿园、普通的小学和辅读学校学习。

  

这几年来,杨晓燕忙于中心事务,在大爱和小爱之间,实难平衡。“为了宝宝,我创办了一所学校;为了和他一样的孩子,我也被学校‘套牢’。”

  

每每想到宝宝的将来,杨晓燕坦言,自己有时会觉得脆弱无助,而家庭给了她莫大的支持。“有一次,我妈带着宝宝坐地铁去人民广场玩,她很开心地发   

8月29日,在由闵行区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上海好邻居,救火真英雄”为王海滨众筹募捐慈善义演上,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方加亮带头捐出10万元善款。作为一名“70后”青年企业家,方加亮多年来积极回报社会,为各项慈善事业的爱心捐款已超过余万元。

面对社会各界的赞扬,方加亮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我的祖辈、父母从小教导我,要诚实做事、真诚待人。我事业上的成功,也少不了来自乡亲、他人必要时的‘搭一把手’。所以,只要力所能及,我就会献一份爱,出一份力。”

  

温州乐清大荆镇位于雁荡山区,方加亮就出生于这里的一个普通山村。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好,父母辛苦劳作。下面有三个弟弟妹妹的方加亮,从八九岁起就一心想着帮家里赚钱,以贴补家用。放学后,他要么拔草喂猪,要么钓毛蟹卖钱,或者拿起竹刀,上山劈竹子。

  

在方加亮的印象中,农民出身的父母一直教育自己要守本分,对自己重复最多的话就是“我们要诚诚恳恳做事,对待别人要热心,能帮一把大家就互相帮一把”。方加亮念过几年书,但成绩不算优秀,于是他想出去闯闯。父母对此很支持,不过教育他要脚踏实地,别指望一夜暴富,“有多少钱就做多大生意”。

  

16岁时,方加亮开始创业。19岁那年,他专门去学开车。第二年,他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买车的3.5万元,是找五六家乡亲朋友借来的,父亲帮他借四成,他自己借六成。之所以能筹到这笔钱,他总结,就因为祖辈、父辈和他自己在村里积攒的好口碑,是“沾了诚信的光”。

  

跑了三年运输,方加亮把车卖了,还清了所有的债后,还剩下元。那一年正好是年。年底,新婚的方加亮带着妻子,怀揣元钱,来到上海滩做起了建材生意……

▼江帆

父母言行就是最好的家训

晨报记者|祝 玲

从求学到工作,从普通医务工作者到管理者,一路走来,江帆都觉得自己很幸运。这种幸运,她觉得和自己的父母、家庭密不可分。“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家庭印记的再现。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积极、向善和有责任心。家风正,则社会正。家风清,则国风清。”

  

位于浦东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天都会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身为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发育行为儿科专家,江帆的每一天都是繁忙而紧张。然而记者却从她脸上看不出丝毫的疲惫,她笑语盈盈,语速极快,亲切得像邻家阿姨。江帆说:“我的性格与母亲有关,就连说话的声音也和母亲很像。”

  

在江帆很小的时候,外公得了恶性肿瘤,外婆也瘫痪在床8年。“那时候,父母都在学校上班,母亲的教学任务很重,每天很晚才下班回家,还要照顾外公外婆以及我们三兄妹。上世纪70年代,条件很艰苦,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定额供应的粮票经常不够用。但无论有多苦多累,从没听母亲抱怨过一句。母亲总是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江帆。她第一次离开母亲,是从杭州到上海求学。“来上海时,心理落差特别大,一个班级60个同学,56个是本地学生,只有4个外地学生。”回想起那段艰苦的求学岁月,她觉得是母亲的乐观性格一直激励着她。“每到周末,宿舍就我一个人,孤独、失落,人地生疏,完全不知道该怎么适应,天天给家里写信。母亲却觉得这是好事,平时大家在一起吵吵闹闹,周末正好静下心来看看书,或者一个人兜兜上海的小马路。”每周比别人多2天时间,书看得多了,她自然成了班里的学霸,连续5年10个学期都拿一等奖奖学金。“把坏事变成好事,这是母亲教会我的。”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此后无论在-20℃的异国他乡,还是在物资匮乏的重庆山区集训,江帆同样把枯燥的学医生涯过得有滋有味。

  

在江帆的眼里,母亲不仅乐观,更是充分信任他人,她总是以善意去推测别人。“有一次,母亲手部皮肤严重过敏,自己找了一个年轻的医生就诊,第一次没有看好,后来又去了一次,结果还是不见好转。连续挂了这个医生三次号,治疗始终没有进展。我都急了,跟母亲说帮她找个上海的专家看看,结果被母亲拒绝了。母亲觉得,问题没解决,其实医生比患者还急,他一定会负责任帮我治疗的。事实正是如此,这个年轻的医生到处查文献、问同事,还专门请教了国内的专家,最终把母亲的病给治好了。”

  

母亲就医的经历给江帆触动很大。“信任,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基础,现在医患矛盾突出,双方之间缺乏信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工作中,江帆主动上前一步,对病人多一点耐心,站在病人的立场看待问题。她说得最多的是:“大多数病人是信任医生的,大多数医生都是对病人负责任的,不要把个别病人、家属或者医生的极端行为放大到所有人身上,医患之间没有了信任如何去共同战胜疾病?”

 

▼苏佳灿

“父辈言传身教,激励我成为有用之材”

晨报记者|高艳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医疗机构科研个人二等功,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人生赛道上,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苏佳灿承认自己蛮拼的。他坦言,这份努力成材、奉献社会的决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淳朴向上的家风及其父辈的身教言传。

  

福建泉州南安市是苏佳灿的家乡。苏姓在村里是大户,每年正月十五大家都要进宗祠祭祖。长辈们喜欢讲家史,教导孩子们要记住一句家训——“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立世上”,鼓励他们不能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要尽力成为有用之材。

  

苏佳灿的父亲是名老中医,在县城里知名度很高,无论是下班后还是周末假期,经常有人登门求医,半夜里也常有人打电话请他出诊。“我父亲从来没有拒收过一名病人。他总说‘病不等人啊’,他很耐心地给人看病、开处方,还给人扎针灸。”等病人病好后,家属往往会带着几把小葱、一袋土鸡蛋等乡土礼物上门道谢。

  

见识了父亲高明的医术,感受到病人家属发自内心的感激,懵懵懂懂中,苏佳灿从小就立下了要做一名医术高明的好医生的念想。而父亲也希望他和哥哥能子承父业,所以在孩子刚上小学时,就要求哥俩每天背中药汤方剂,“上午背一个,下午背一个,背不下来就不准吃饭”。

  

不过,读中学时苏佳灿被野外拉练部队帅气的军装迷住了,在填报高考志医院,而是报考了第二军医大学,圆了“军人+医生”的双重梦想,从此与上海这座开放的大城市结了缘。

  

从医十余年来,苏佳灿在专业领域有颇多建树,但最为人称道、最家喻户晓的,是年的一台特殊的手术。那台手术的对象,是位家住虹口区的岁的老奶奶。她因骨折在家里躺了十多天,医院都被拒了,没人敢给这么高龄的老人动手术。最后,医院创伤骨科。会诊时,也有人提议不要接这台手术,说风险太大。苏佳灿仔细研究病例,看了老奶奶的各项指标,觉得还可以放手一搏。他和家属详细交流,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家属表示希望能做手术。结果,手术成功了,两三个月后老奶奶就可以下地行走了。

  

之所以坚持给高龄老人做手术,苏佳灿解释,除了尽一份孝亲敬老之情,他还以这样的实际行动来给自己的学生做榜样,“看到老师敢给老人家做手术,有担当,那么他们自己将来也会有这样的担当和勇气”。他有些眼圈发红地补充说:“如果奶奶还在世,她一定会为我做的事骄傲的。”

部分文章为节选,更多精彩内容







































白癜风能不能治得好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yy/10766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