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饮食 >> 好人故事首届介休好人评选
30、张永贞
张永贞,男,年3月12日出生。在龙凤镇人民政府司法所工作(已退休)。从事计划生育工作15年,司法行政工作15年。在方圆几十里,张永贞是出了名的模范丈夫,他十几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在床的妻子,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十三年前,张永贞的妻子患腰椎间盘突出,四处求医,效果不佳,又医院治疗。其妻突发怪象,全身抽搐,不省人事,在实施抢救后,张永贞的妻子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住进重症监护室。后来经过专家大夫确诊,其妻子患的是“脑干梗塞”,不能动手术,只能药物治疗。而后,他在医生的建议下把妻子接回家进行疗养,每天定时按摩、擦洗、翻身、拍背。为了让妻子早日苏醒,他还变着法子跟妻子交流,经常给她讲以前的事情。妻子爱好文艺,张永贞还学会了拉二胡、吹笛子、吹口哨。一年多后,张永贞在给妻子洗脚时发现她的脚趾动了一下,于是他赶紧按着妻子的脚心,有反应了,妻子醒过来了。可醒来的妻子没有任何自理能力,就连吃饭也只能靠丈夫嚼、自己咽。直到今天,张永贞依旧精心照顾着妻子。同时,由于他经常义务帮助村民调解矛盾,还被选为村里的“调解员”。他热爱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获得了《中国文化老人》荣誉。
31、党陆甜
党陆甜,女,生,介休市连福一中班学生。幼时遭父母抛弃,被煤矿工人陆生凯抱养。命运无常,养父陆生凯患心脏病无钱医治去世,奶奶中风瘫痪,叔叔陆生斌做木工活发生意外卧病在炕,13岁的小陆甜无奈担负起全家的重担。但即使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仍可以看到在借助的那孔旧窑洞里,党陆甜荣获的“学习进步奖”“学雷锋,讲文明”等10多张奖状贴在墙上。他们一家一直寄居在南坡村亲戚家的破窑洞。家就杵在村口一处黄土崖下,土窑洞上长满了枯草,院里杂草丛生,没有像样的围墙,也没有大门。生活的磨难,让党陆甜早早学会了理家,做家务、照顾家人,样样娴熟。奶奶在世时,贫寒窑洞的窗外,整齐晾着的是党陆甜给奶奶洗的尿布;叔叔发生意外卧病在床的20多天里,年仅8岁的甜甜端水倒尿。上初中以前,13岁的党陆甜每天都要做完家务才能去上学,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还要捡些柴禾带回家生火。家里没菜吃,她便趁上午放学时间去捡别人扔掉的菜叶,粮食吃紧的时候,全家只有靠街坊四邻的接济艰难度日。难得的是,党陆甜学习很用功,成绩也不错。在那孔旧窑洞里,“学习进步奖”“学雷锋,讲文明”等10多张奖状贴在墙上。懂事的党陆甜只想快快长大,去很大很大的学校,长大后当一名老师,帮助其他小朋友。
32、常玉莲
常玉莲,女,年出生,原是介休市纺织厂职工。年下岗,和丈夫外出打工期间,丈夫因病去世,为丈夫看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身外债。公公年患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常年卧病在床,为了替丈夫尽孝道,她主动承担起了伺候公公的工作。期间,有邻居的不理解说她为什么不改嫁,要在自己都生活艰难的情况下还承担这样的负担,有的人甚至向她投来鄙夷的目光,觉得一个儿媳妇去伺候公公,有点让人觉得难以启齿,然而,她却义无反顾地扛起了这份重任,在她看来这是作为子女的责任,自己作为儿媳就应该替丈夫完成这份任务。看着公公瘦骨嶙峋的样子她也很伤心。她把公公当成自己的亲爸爸,每天喂他吃饭喝水,换洗衣服、被褥,任劳任怨地服侍老人家,夏天天热,老人躺床上不能动,她怕公公身上起痱子,经常为老人擦洗身体;冬天天冷她就把取暖器放在老人床边,把床垫的厚厚的;老人便秘,她就一点一点往外抠,从不怕脏也不嫌臭;为老人剪指甲、剃头,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但只要有好吃的,她总是将饭煮的软一点,菜烧的烂一点,老人胃不好她就多给老人熬一些稀饭,一勺一勺的喂老人喝,即便老人有时吐自己身上也毫无怨言。她常笑颜道,人在世上走一回,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
33、张爱琴
张爱琴,女,年生,介纺退休职工。年,丈夫郭振玉因为脑出血导致痴呆,偏瘫,失语。十年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夜,张爱琴无怨无悔,数年如一日。年,婆婆因年岁高,劳累过度,支撑不住也倒下去。日常生活也需要他人照顾,尽管生活拮据,但她没有退缩,从那时起,她毅然担起了照顾两位病人的重担。卧病在床十年的丈夫的床铺总是干干净净,房内没有任何异味,身上也从来没有生过痔疮,湿疹。为了更好地帮助丈夫恢复。张爱琴还向老中医学习穴位按摩之法对丈夫进行全身按摩,一天几遍,从未间断。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锻炼,丈夫的病渐渐有了起色,饭量增加了,双腿双手明显有力了,虽然吃饭不能够自理,但是也已经趋于正常,思维虽然混乱,但是也能理解常人的一些简单的对话。屋漏偏逢连阴雨,年,婆婆因劳累过度,又因年岁已高,终于支撑不住倒下去。日常生活也需要他人照顾,但她没有退缩,她毅然担起了照顾两位病人的重担。张爱琴12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患病的丈夫还是不幸于年3月26日病故。张爱琴的儿子今年也30多岁了,这12年的风风雨雨他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张爱琴用自己的行为为下一代做出了榜样。
34、降云珍
降云珍,女,年生,义棠镇南村村民。她曾是一名乡村教师,37年前的一天,一场意外事故降临到丈夫身上,经医院救治虽然保全了性命,却留下了高位截瘫的症状。她擦干眼泪,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曾经热爱的教师工作,开始了含辛茹苦的照顾丈夫和抚养孩子的艰难生活。当年31岁的她,没想过要改嫁;37年的春夏秋冬,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37年如一日,她耐心地给丈夫洗脸、擦背、洗澡、喂食,体重不足斤的她,还要吃力地抱着近斤重的丈夫上下轮椅,帮他翻身,按摩,活动四肢,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她学会了如何做日常卫生医疗护理。年,她因劳累过度导致膝盖积液,需要卧床休养,但她没有选择休养,致使她的腿完全变形。8年4月,被介休市评为“十佳文明家庭”。丈夫瘫痪初期,她在院子里种下了几棵小树,小树默默的成长,现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它不仅记载着她的诸多辛酸,还见证着她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正是这份爱,让她坚持了下来,让她走到了现在。
35、段月兰
段月兰,女,年8月生,原太原通信段职工。段月兰是段家的养女,和母亲哥哥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她几十年来,日复一日照顾着瘫痪在床的母亲和一个自幼患小儿麻痹没有劳动能力的兄长。母亲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好,后来卧床不能自理。有心脏病、静脉炎、胃炎等各种疾病,医院,每当这个时候,医院就诊,忙前忙后,楼上楼下不停地奔波。待母亲病情稳定,病愈后才离开病房。她忙前忙后,从不懈怠对母亲的照顾。母亲和哥哥都瘫痪在床,女儿没有工作,外甥也身患残疾。为了不让老人和孩子感觉到“天塌了”,段月兰把泪水吞进肚子里,毅然撑起这个家。几十年如一日伺候卧病在床的母亲,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兄长,照料听力残疾的外甥,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年12月母亲去世了,段月兰伤心难过,一度病倒在家。老公一边上班一边还得照顾老的,伺候小的。看到这种情况她只能咬紧牙关,振作精神,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依然留在娘家伺候哥哥,和哥哥生活在一起。每天一日三餐变花样的给哥哥改善生活。不嫌弃哥哥,每天保证哥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并且给哥哥讲故事让他心情舒畅。
36、张小霞
张小霞(又名张春花),女,年生,家住介休市通顺巷9号,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的家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多年来,张小霞用自己的爱心操持着整个家庭,她扶持小叔子,担负照顾侄儿生活重担。婆婆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在住院治疗期间,作为长嫂,她没日没夜地守候、照料。她通情达理、持家有道、尊敬长辈、团结妯娌、邻里,家庭和睦的事广为邻里所称道。平日里,张小霞时刻关心家公家婆的身心健康,对待两位身患疾病的家公家婆,她不怕脏不怕累,悉心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0年,二小叔子的媳妇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留下两个还嗷嗷待哺的孩子,张小霞又担负起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8年,婆婆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在住院治疗期间,她在婆婆的病榻前没日没夜的守候着,喂饭、擦澡、按摩、端屎端尿、守夜,成了婆婆的特护。经过她的悉心照料和呵护,婆婆的体质大有改善。张小霞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家庭收入,从不铺张浪费。在生活中,她总是为别人着想,以诚待人,不计小节。
37、雷灵福
雷灵福,男,印染厂的一名普通职工。他的岳父自幼双目失明,岳母幼年患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残疾,他结婚时,妻弟尚在读书,因此他义务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残疾岳父母一家的重担。岳父中年患癌,他倾全力挽救其生命;妻弟离异,他尽力帮助照顾两个侄子女的生活学习;岳母晚年丧失行走功能,他悉心照料其生活起居;岳父晚年瘫痪,他七年如一日尽心服侍;妻弟患癌,他悉心照料陪伴到生命最后一刻。担水磨面,劈柴拉煤,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体力活。三十年前,五十岁的岳父检查出直肠癌。他倾全力挽救岳父的生命。2年,雷灵福的妻弟下岗,夫妻离异,弟媳妇独自走了,雷灵福夫妇帮助妻弟供养照顾两个年幼侄子女生活。岳母晚年基本丧失了原本依靠拐杖勉强还能行走的功能,他几乎是每天陪同妻子回娘家服侍岳父岳母,洗衣做饭,收拾家务,扶父背母。5年,岳母患心梗去世。七年前,双目失明又曾经历癌症手术的古稀之年的岳父脑梗瘫痪了,照料起来更加艰辛。今年初,妻弟又查出晚期肺癌,他们夫妻又挑起了照顾病弟的责任。不幸的是,数月后妻弟还是遗憾离世了。三十五年过去了,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他们的所做所为并不是什么惊天之举,但正是这种平凡之举、善良之举,正在不断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38、雷广香
雷广香,女,年10月生。义安镇礼世村村民。8年秋,婆婆突发脑血梗,最后神志不清、无表达能力瘫痪在床。八年,两千九百个日日夜夜,广香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把她的爱和孝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尤为感人的是她们扯不上血缘关系,公公是上门女婿,广香的丈夫、姐姐是抱养的。提起雷广香,村里人都一个个伸起大拇指赞不绝口,8年秋,雷广香家的新房改建刚刚开工,婆婆突发脑血梗,最后神志不清、无表达能力瘫痪在床,一躺就是八年。八年,两千九百个日日夜夜,广香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把她的爱和孝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她每天起早睡晚,一日三餐喂水喂饭。婆婆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她不怕脏、臭勤洗勤换,家里闻不到异味,在她的精心料理下婆婆没因卫生方面引发过其他疾病,凡去过她家的人都有目共睹。于此同时,两个女儿在上大学、儿子上高中,加上病人医疗费用,经济压力也接踵而至,但她没因此退却,毅然放弃建房念头,仍然坚持让孩子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有人提及她和姐轮流伺侯,可她说姐家庭困难,又在外打工,有时也过来帮忙,自己能行就别麻烦她了。
39、马春娥
马春娥,女,生于年,介纺退休工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在老人张玲的病床前却守候了一位随传随到的“孝子”——媳妇马春娥。她服侍脑梗的婆婆二十年如一日。马春娥的孝顺不仅感动了家人,也让左邻右舍交口称赞。十几年前,意外降临到这个普通的家庭。老公因病卧床,婆婆也因为脑梗病倒在床上,一边是卧病在床的老公,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婆婆。由于经验不足,婆婆吃饭总是呛着,这时马春娥就用手把饭从婆婆嘴里一点一点地抠出来,然后再少少地喂;为了怕老人喝水呛着,马春娥把吸管插在杯子上,让老人一点一点的喝水;老人不能自己起床,她就用自己的全身力气把老人抱起来坐在床上,给老人换姿势让老人更加舒服。在马春娥的细心照料下,婆婆的身体一度出现了好转,不幸的是,不久之后老公却撒手人寰。从那以后,她强忍悲痛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义务。她精心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喂水喂饭、洗脸擦身、换洗衣服、做全身按摩,日复一日,就这样二十年过去了。婆婆成为了九十岁高龄老人,她也年近70岁。马春娥用一位普通的儿媳妇最真诚的方式牵起了婆婆的手,走过了二十年人生的风风雨雨,用自己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因为有爱,所以幸福。
40、王慧
王慧,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级护理九班同学,来自临汾市蒲县一个农村家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临汾蒲县17岁女孩王慧却“割下头皮”,给烧伤的父亲植皮续命。年5月27日,距她高考还有十天的节骨眼上,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父母干活时不幸被汽油烧成重伤,父亲由于烧伤面积80%以上,且为重度烧伤,转至省城医院,几次病危抢救过来,她悉心照顾不说,毅然将自己的皮肤移植给父亲,巨痛之中取了相当于全身3%的皮肤。为了伺候父母她两次放弃高考,放弃了她所喜爱和擅长的播音主持专业,在父母能生活自理后,年毅然报考护理专业。来到同文学院后她从不向别人提起她的事,只是默默无闻、刻苦学习,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因为为父母治病,造成家庭经济拮据,她从不乱花一分钱,还利用假期课余参加社会实践打工赚钱,除支付自己生活费用外,全部补贴家用。她的事迹被传开,央视、百度等传媒分别以“大火过后我当家”、“为你而战”栏目介绍她动人的事迹,山西晚报推选她为年度“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临汾市团委、教育局、蒲县政府评选她为“优秀团员”、“临汾市好青年”、“十佳蒲子好人”荣誉称号。王慧同学两次获评国家助学金,还被评为学院“优秀共青团员”和“道德模范”。
41、温敏
温敏,男,年生,宋古乡三道河村村民。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和患有脑梗的养父母,无微不至,无怨无悔。温敏是收养的孩子,为了不让养父母伤心,拒绝了与生父及哥哥的来往。他常说孝顺这两个字就是不仅仅是让老人吃好,穿好,就是孝顺,更重要的是让老人顺心,随心才是真正的孝顺。养父87岁那年,因腿痛不能走路,一直待在床上,吃喝拉撒都由他和媳妇照顾。为了让父亲开心,父亲的什么要求,他都会极力满足。父亲提出想吃只有平遥才有的牛骨髓,温敏骑自行车去了平遥不止十次。有一次,去平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雪,到了平遥时天已黑了,雪也越下越大,温敏拒绝了店老板让他住下的好意,买下东西就往回赶。雪大地滑,回介休的路上接连滑到,连车子也摔坏啦,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走上回,到家时已是晚上12点多。看着埋怨父亲不心疼儿子的母亲,温敏含着眼泪和母亲说这是他该尽孝的时候啦。父亲91岁去世,而只剩74岁母亲的他,更是精心照料着老人,让母亲随心愉悦,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母亲80岁的那年,得了脑梗,半身不遂,温敏想办设法给母亲治疗,并坚持每天搀扶着母亲早晚锻炼,直到母亲去世。
42、范勇将
范勇将,男,60岁,北坛社区邮政小区居民。12年没日没夜的照顾着出车祸没有意识的母亲,他常说“只要母亲还有一口气,我就绝不放弃,我要尽一个儿子对母亲最基本的义务”。年7月12日,母亲出门探亲,在公路上发生车祸。医生告诉他,母亲有可能成为植物人。从出事到现在,12年了,母亲一直没和他说过一句话,甚至都不认识他是谁。但他仍然一直坚持每天给母亲定时喂饭,定时大小便,定时翻身、定时做护理。就这样,范勇将整整做了12年,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做着这一切,就连医生都不太相信,老人能“活”这么多年,周围邻居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年出生的他明显比同龄人消瘦很多,有时候明显感觉抱不动老母了,可是即便如此,他都在无怨无悔地坚持着,只为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让她少受点痛苦。范勇将还有一个弟弟周勇强,今年44岁,听力二级残疾并有智障,无工作,无生活来源.他把弟弟接到家中,全部由自己负责,还给弟弟申请了低保救助,去年也申请了廉租房。范勇将这种孝老爱亲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人,用他的实际行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的淋漓尽致。
43、侯虎英
侯虎英,女,年生,年嫁到西宋壁村。年,侯虎英的婆婆去世,她的公公患上了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从6年她开始担负起了给公公喂饭、喂水,洗脸、穿衣等繁琐的护理工作。自6年至今已近10年,侯虎英一直待在公公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侯虎英既要服侍公公,又要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打理好,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公公大小便不方便,她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一次清洗;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在侯虎英的精心照料下,公公身上每天都是干干净净,孩子也在她的感染下,变得勤奋、孝顺。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侯虎英孝顺公公,敬重公公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为西宋壁村树立了榜样。侯虎英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媳妇应该做的。”
44、马瑞云
马瑞云,女,年生,是北关街道办事处新华南街社区的一名普通社工,社区同事都习惯性的叫她马大姐。马瑞云自幼被养父母抱养,养父母没有其他子女一直由她照顾。年4月,母亲外出时突然被村里的一只藏獒咬伤了右手和脸,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病床上的老人,不管刮风下雨,一直到母亲出院。出院后,为让母亲尽快康复,又遍访名医,用中草药为母亲泡手洗手,做饭、洗衣、整理家务,一直到母亲伤残的右手恢复了部分功能,又抽时间找宋古派出所协商,帮母亲争取了部分医药费。养父母一直住在农村,房屋年久失修,有倒塌迹象,她把二老接到家中,顾及到二老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她尽量按照村里的生活习惯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并计划等过了雨季后帮他们重新修盖两间宽敞明亮舒适的房子,让他们再没有后顾之忧。“孝敬老人不能等,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感染着子女,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45、武承德
武承德,男,现年70岁,中共党员,退休前在张兰镇工作。母亲现已91岁,武承德是独生子,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照顾伺候老母亲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天给母亲洗脸梳头,晚上换上睡衣安顿好睡觉。天气暖和的时候,用轮椅推母亲上街溜达;平时带母亲到超市,买一些可口的食品,到理发店,为母亲换个好看的发型,尽量让她高兴、舒心一些;有时间陪母亲拉拉家常,全心全意伺候好老人的晚年。武承德说:“我是介休人,但算不上介休好人,侍候老母是自己分内的事,天经地义应该侍候孝顺。”正是这朴实无华的“分内事”,简简单单的“天经地义”,彰显出他善孝的美德,这种品质影响着后辈,影响着周围的人。
46、李瑞萍
李瑞萍,女,年生,义棠镇沙木墕村村民。十六年前丈夫宋永林所在作业区域发生了冒顶事故,最终导致身体下半身瘫痪,几乎三分之二部分失去知觉。李瑞萍毅然决然的担起了照顾丈夫、抚育孩子的重任。由于丈夫不能下床,他的起居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只要听到他有什么动静或一点不舒服,李瑞萍就会马上起床查看询问,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六年,而且或许还会更长……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丈夫从阴影里逐渐走了出来。为照顾丈夫,拉扯孩子,李瑞萍在大家眼里总是很匆忙。一大早起来帮丈夫更换尿管、擦洗身体,做好饭菜,下午再出去抓紧时间给人打零工。在村里人看来,李瑞萍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女人,但在李瑞萍自己看来,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妻子应尽的责任,有丈夫的陪伴,再苦的日子都不觉得苦,两个人相互守护便是最大的幸福。
47、王风富
王风富,男,汉族,年3月高中毕业后到北贾供销社工作,连续多年被评为模范职工。年调入介休市物资局,后在下设建材公司一直搞会计工作,数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王风富出生在一个模范家庭,父亲是一九九六年的捐资助教先进个人,母亲多次获孝顺媳妇称号,他的家庭多年来是穆家堡村的五好家庭。受家庭环境影响,王风富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曾帮助借给残疾人郝锦荣款项扶持发展;曾拾得数百元现金和钱包归还失主,不要分文酬谢。而对待家人,他更是义无反顾承担起了老大的责任,以上率下,在姐妹兄弟们之间弘扬体贴孝敬父母的优良家风,成为了远近传颂的大孝子。父亲生病后,为减轻母亲负担,他休息日全天守候,端水喂饭,父亲去世后,他和爱人又承担起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的重任,料理母亲的生活起居,陪伴在老人身边,最后回穆家堡村常住伺候,直至老母亲95岁谢世。他不但身体力行传承孝老爱亲的家风,还时刻教育自己的子女爱国爱党,孝敬老人,邻里同事、和睦相处。
48、郭爱莲
郭爱莲,女,年生,三佳乡东湛泉小学的一名普通幼教。多少年来始终是爱字当先,孝字装心,无怨无悔地侍奉着患病的婆婆。年春,婆婆突患视网膜脱离,经医生诊断,做了眼科手术,手术后,生活不能自理,从那以后,郭爱莲每天下班忙里忙外,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年,公公去世后,婆婆整天闷闷不乐,伤心掉泪。她回家后就给婆婆讲一些新闻、笑话逗她开心。年秋天,婆婆摔伤了股骨,虽经过多方骨科医生的医治,但最终还是无法行走。婆婆躺在床上,每天吃喝拉撒,根本离不了人,她下定决心承担全部任务。家庭工作两头忙,每天全家轮流值班。喂饭、喂水、洗头、洗脚、洗衣服、穿纸尿裤成了必修课。虽然卧床四年之久,但尽心侍候,细心照料,老人身上没有一点褥疮。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老人家虽然还不能坐,但身体状况很好。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不后悔,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只是在尽儿媳妇的责任。”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北京治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