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瘫痪原因的分类

(一)中枢性瘫痪 是锥体束(皮层脊髓束)受损的结果,为临终病人常见的瘫痪原因。常见疾病有脊髓病变如椎管转移瘤和原发性肿瘤、脊髓外伤、脊柱骨折等,脑干病变如脑干肿瘤、脑桥出血、脑干梗塞等,大脑病变如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感染性疾病如脑脓肿、脑炎等,各种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等。

(二)周围性瘫痪 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在临终病人中一般不多见。常见疾病有脊髓前角病变如急性脊髓灰质炎等,前根病变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炎等,肌病性瘫痪如重症肌无力等。

二、瘫痪的临床表现

(一)瘫痪的类型 临床分偏瘫、截瘫、四肢瘫和单瘫4种。

1.偏瘫 一侧上下肢的瘫痪即为偏瘫。如果包括同侧面瘫在内的一侧上下肢的瘫痪,叫作脑性偏瘫,为一侧内囊至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的表现,其中以内囊血管性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脑肿瘤、脑炎、脑外伤等。一侧颅神经瘫痪和对侧肢体瘫痪同时存在时称为交叉性偏瘫,为脑干病变引起。仅仅表现为一侧上下肢瘫痪者,叫做脊髓性偏瘫,系高位脊髓病变所致。

2.截瘫 一般双下肢的瘫痪称为截瘫,多见于脊髓横贯性损害。但双侧腰髓前角以下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也可以造成截瘫。两上肢瘫叫上肢性截瘫。上肢性截瘫可以没有锥体束损害,是颈膨大的两侧前角细胞或前根的病变造成。截瘫临床上常见于脊柱外伤、脊髓肿瘤、脊髓炎等疾病,此外常见于圆锥或马尾部的肿瘤、周期性麻痹等。

3.四肢瘫 两侧上下肢的瘫痪为四肢瘫,见于脊髓颈段病变如外伤、肿瘤、炎症等,也可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4.单瘫 —个肢体或肢体的某一部分瘫痪称为单瘫。单瘫有两种可能,一为大脑运动区局限性病变,引起该区所支配的肢体瘫痪;另一种可能是相应的脊髓前角细胞、脊髓神经根、脊髓神经丛的病变,如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脊髓进行性肌萎缩、臂丛损伤、臂丛炎及腰丛炎等。

(二)瘫痪的程度 按瘫痪轻重可将瘫痪分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两种。肌力完全丧失,肢体随意运动消失称为完全性瘫痪。肌力呈某种程度减低,随意运动未完全消失者称为不完全性瘫痪。一般情况下,瘫痪的轻重可反映运动神经系统或随意肌的病损程度。为了判断瘫痪的程度,临床将肌力分为0~5级。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或仅在触摸中感到肌肉轻微收缩,不能牵动关节产生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高。

3级:肢体能克服地心引力抬离床面做主动运动。

4级:肢体能做抵抗阻力的运动。

5级:肌力正常。

三、瘫痪的疗护

  (一)一般疗护

  1.   2.心理护理 瘫痪的临终病人终日卧床,常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苦闷,容易悲观失望。所以在疗护中要特别耐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完善、细致,及时热情地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同时要注意其思想情绪变化,多安慰病人,解除思想顾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

  3.饮食营养 由于长期卧床和精神忧虑,常造成食欲不振,胃肠功能低下。病人身体逐渐消瘦,抵抗力也逐渐减低,容易并发一些合并症。因此需要增加病人的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饮食,并要鼓励病人多进食。

  4.病室环境要求 病人长期卧床,应把病人安置在环境清洁、干燥、通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病室。室外要有树木、花草,以供病人观赏。截瘫病人应选用木板床,于床中间靠下部即相当于病人臀部开一孔洞,以便于放置便器。偏瘫病人宜选用充气的橡皮床垫,被褥宜轻软。

  (二)合并症的预防和疗护

  1.防治褥疮,加强皮肤护理 长期卧床的瘫痪病人,局部受压,血循环障碍,局部皮肤潮湿不洁,特别受大小便、汗液的浸泡,极易发生褥疮,所以要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2.防治尿路感染或便秘,加强大小便护理 不能自主排尿的瘫痪病人,常有尿潴留现象,需协助排尿。可在腹部自上而下地压迫膀胱使尿液排出,或用流水冲洗会阴部诱导排尿。必要时进行导尿或留置尿管;冲洗和换尿管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注意预防尿路感染。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常可出现便秘。对此除合理调节饮食外,必要时每晚可服用液体石蜡或双醋酚汀等缓泻药物,以利排便。便秘超过2~3天者,进行肥皂水灌肠,如有坚硬粪块阻塞时,应行人工排掏。

  3.防治肺部并发症,加强呼吸道护理 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冬季注意保暖,夏季避免直接吹风,防止感冒,鼓励病人咯痰或协助翻身拍背。痰多且不易咯出时,必须及时给予吸引,以避免发生坠积性肺炎。还应备好气管切开用物,一旦病人发生呼吸困难,及时抢救。

  4.防治肢体畸形,加强肢体护理 将瘫痪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经常进行麻痹肢体的被动活动与局部按摩,并注意做各小关节的活动。瘫肢如有浮肿,应予以适当垫高,以利静脉回流。瘫肢肌力开始恢复时,即应鼓励病员多行主动锻炼,或指导其以健侧肢体协助病侧肢体锻炼,同时辅以理疗、体疗、针灸等方法帮助功能恢复。

  (三)药物控制 有的瘫痪病人病情十分严重,变化迅速,故药物的应用也较多,常用者有抗生素,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和并发症的防治;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l2、维生素B6等;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3、维生素K1、止血敏、6-氨基己酸等;脱水药物如20%甘露醇、25%山梨醇、速尿、利尿酸钠等;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如细胞色素C、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

(摘自《临终关怀》第三十三章《临终神经系统症状的舒缓疗护》第五节)

作者简介

本专栏持续更新,精彩不容错过!

作者孟宪武,年天津市生人,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临终关怀杂志》常务副主编。曾从事过内科、外科等医学临床诊疗工作,现主要从事临终关怀学、医学伦理学和人类死亡学的研究、教学和临床工作。代表著作有《安乐死之辩证观》、《人类死亡学论纲》、《话说临终关怀》、《中国临终关怀研究》等,主编或合写专著18部,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国临终关怀学和医学伦理学领域中有一定的影响。







































四川白癜风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yy/10767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