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

人兽共患病既是畜禽的严重疾病,也是人类的烈性传染病,对公共卫生有严重威胁。如:结核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鼠疫、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莱姆病、疯牛病、艾滋病、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尼帕病毒感染、亨德拉病毒病、轮状病毒病、汉坦病毒感染、狂犬病、埃立克体病、恙虫病、猪链球菌病、人感染II型猪链球菌病等。

下面通辽疾控带您一起来认识一下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吧。

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可危及人的生命。

传染源

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

高危人群

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属、到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临床症状

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防控措施

1、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更不要接触病死禽。避免与活的鸡、鸭等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不去活禽市场或者流动摊点购买活禽食用或者回家中饲养。

2、选择购买冷鲜、冰鲜禽类产品。应努力改变购买和消费活禽的习惯,选择正规的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经正规部门检疫确认是安全的冷鲜、冰鲜禽类,可以极大降低感染风险。

3、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做饭做菜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鸡、鸭等禽肉及其肉制品和禽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

4、接触活禽要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禽类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行业人员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戴口罩、穿工作服),接触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5、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过活禽市场等情况,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6、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喝生水。居住、生活环境要注意适度通风换气。注意饮食和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人感染II型猪链球菌病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suis)感染人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疾病。从事猪的屠宰及加工等人员为高危人群,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的伤口而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食欲下降等一般细菌感染症状,重症患者可合并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链球菌脑膜炎综合征。

传染源

猪。迄今尚未发现人作为传染源的证据。传播途径

1.主要经过破损皮肤传播:屠宰.加工.饲养.贩运感染/病/死猪过程中,通过破损皮肤接触,感染猪2型链球菌。炎夏.潮湿,皮肤多有裸露,时有搔挠,造成皮肤抓痕,接触病猪后感染

2.消化道辅助:食入没有煮烂熟透的病死猪肉感染

高危人群

1.屠宰工2.尸/肉加工者3.生猪贩运者4.饲养人员5.其他接触病死畜人群临床症状

1.普通型表现:急起高热.畏寒.头痛.头昏.腹痛.腹泻.乏力.不适

2.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表现:除上述表现外,出现菌血.败血.DIC指征,包括皮肤瘀斑.出血,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继而肝.肾功能不全,ARDS,软组织坏死

3.脑膜炎表现:除普通型表现外,有恶心.剧吐.颈项强制.烦躁.昏迷,脑膜刺激征

防控措施

(一)是宣传教育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传染源是感染的病猪,应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教育:

1.发现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要及时请兽医

2.一旦猪患病死亡,要立即报告畜牧兽医部门

3.不宰杀.贩运.销售.购买.食用病猪和死猪

4.不乱抛乱仍病死猪尸,对于病死猪尸应火焚或加双层漂白粉远离水源深埋

5.宰杀.贩运.加工人员应穿长袖工作衣服,戴手套.穿高靴,注意个人防护,皮肤有伤者暂不从事

(二)主动进行传染源监测

疾病控制机构应主动开展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传染源的主动监测工作

1.主动与当地畜牧兽医站联系,建立猪间疫情通报机制

2.主动到当地养猪专业户.养猪场调查了解猪病情况,在炎夏高温季节应每周一次

3.通过各种途径,随时随机收集猪病信息

(三)主动病人监测报告(1)

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要主动开展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间疫情的主动监测工作

1.医院应密切注视人感染猪链球菌疑似就诊病人,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卫生局和CDC

2.医院,搜索可疑病例

3.发现疑似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按照“突发条例”报告:医疗机构2h报卫生局,卫生局2h报上级卫生局

4.疾病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要启动本机构应急预案:立即开展追踪调查,疫情分析,采样检验,控制处理流行病学调查的重点是病人一周内的情况:

1)病人从事的劳动与活动,去过的地方

2)病人家庭养殖情况,周围养殖情况

3)病人与家畜家禽接触情况,家畜家禽发病情况

4)病人接触家畜家禽时的接触方式和穿戴情况

5)病人皮肤是否有破损.挠痕

6)病人是否吃过畜禽肉,是否煮烂熟透,加工过程能否生熟分开

7)病人是否接触过其他患者,接触方式

8)其他情况和临床表现

(四)疫点和疫源地处理

疾病控制机构对于追踪调查出的人感染猪链球菌传染源存在的猪场.院.舍.圈,要进行终末消毒

1.在农牧部门处理病死猪后,对于场.院.舍.圈.台.车的地.墙.顶.面.壁,使用mg/L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进行喷洒.喷湿消毒,对排泄物等用生石灰覆盖混拌

2.对发生链球菌病.死猪的屠宰.加工.饲养.贩运者,进行医学观察7天,主要观察:发热.皮疹.头痛.呕吐及其他生命指征

(五)病人家庭及接触者处理

1.对于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家庭,对地面.墙壁.门.窗使用mg/L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进行喷洒.喷湿消毒

2.对使用过的餐具.生活用品使用mg/L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

3.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使用mg/L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混泡消毒

4.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予以7天的医学观察

(六)建立应急工作体系

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要建立完善.高效的应急工作体系

1.制定好应急预案

2.准备好追踪.调查.消毒.处理.采样.化验的物资

3.成立应急组织:

1)疫情搜集分析传递小组

2)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小组

3)现场消毒处理小组

4)采样化验小组

5)综合调配材料小组

(七)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1.进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消毒.处理工作时,应穿戴长筒胶靴.乳胶手套.工作帽.眼镜.防水工作服和一次性口罩

2.防止皮肤破损并裸露进入疫点.疫区接触病人

3.工作时不得有任何饮食和吸烟行为

4.工作完毕应该洗澡

5.防护用品用后要及时进行熏蒸或照射消毒

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预防接种在本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染源

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狸、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患病动物唾液50%~90%含狂犬病毒,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也可由染毒唾液污染外环境(石头、树枝等)后,再污染普通创面而传染。

易感人群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0日,多数1~3个月。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扩创不彻底者潜伏期短。此外,与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关。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前驱期、兴奋期或痉挛期、麻痹期。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亦不一定早期出现。

防控措施

狂犬病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致死性疾病,最重要的是不要招惹动物,尽量避开疯狗。狗、猫等宠物会感染狂犬病病毒,目前家养狗、猫已经成为我国人间狂犬病病例的主要传染源,狗、猫患狂犬病后会直接威胁到人类、特别是宠物主人的安全。因此,为了保障动物和人群的安全,宠物必须接种狂犬病疫苗以预防动物狂犬病的发生。伤后尽早开始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包括正确处理伤口,正确接种合格的狂犬病疫苗,视情况结合使用抗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急性传染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原系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

传染源

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狗,它们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1.经皮肤粘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

2.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

3.经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发病与否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炭疽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和炭疽败血症等临床类型,其中皮肤炭疽最多见,占90%以上,及时治疗病死率小于1%。肺炭疽死亡率高。

防控措施

防止感染炭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接触传染源。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不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传播途径

1.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临床症状

人患病后会出现重感冒症状,如发热、多汗、头痛、背痛和乏力。发热可持续2-3周,反复数次。关节痛明显,多发于肢体大关节,有红肿。布病病程为3-12个月,如不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

防控措施

对接触羊、牛、猪等牲畜及其制品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戴手套、口罩和帽子,接触后立即用消毒液洗手。喝牛奶、羊奶时,要煮沸后饮用。不吃不清洁或被布氏菌污染的食物。菜刀、菜案,要生熟分开。出现疑似布病的症状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向医生提供牛、羊等接触史,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如确诊为布病后应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全程治疗。如不及时治疗或未全程治疗,很容易转为慢性,转为慢性后很难治愈。

来源:北海疾控

往期回顾

01

常见生活场景中如何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02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健康防护?

03

疫情期间,举行或参加小型聚会需要注意什么?

点个赞

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zz/10809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