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亭撄宁

(提示:全文字以上,如果想对孤独与联系多一些了解,需要保持耐心。)

“你我都需要社会联系”是《孤独是可耻的》副标题,也是全书主旨。

我们需要社会联系。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们需要亲情。

家是我们情之所系的地方,家是我们的脚会离开,但是心却不会离开的地方。

我们需要友情。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我们需要爱情。

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我们内心沉睡的力量和潜藏的才能,它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人本质上是社会动物。

当被问及什么事最能让人开心时,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把爱情、亲情、友情和社会归属感排在财富、名望甚至健康的前面。

社会联系对我们如此重要,有人轻视,有人忽视,有人逃避,有人恐惧,但也有人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孤独是怎样产生的呢?

①对社会脱节的承受能力。

我们每个人由于基因遗传了父母对社会需求和敏感程度,我们对社会交际的满意程度也各不相同。

当然,基因不是简单的作用于人体,而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决定了人格的各个方面。

②对孤独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比如说我们与朋友或恋人闹矛盾闹分手,之后,还能规律作息、开心生活,并积极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你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较强的。

成功的自我调节,意味着能够在保持情绪稳定的同时,妥善的应对问题和挑战。

③对他人的心理预期、推理和评判。

往往我们对世界的不同解释,会让我们有不同的感受。

当我们感到孤独甚至恐惧时,会认为这个社会处处潜伏着危险。这时,受恐惧影响的社会认识就成了有色眼镜,透过它们,人们看起来更苛刻恶毒,更具有侵略性,或者更令人厌恶。

扭曲的社会认知和弱化的自我调节,将会使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他人的观点,这意味着我们在公共场合的洞察力会被减弱,因而显得笨拙,很容易成为一些人的靶子。

有时,对人际关系的过分恐惧,还可能会让我们摆出主动攻击他人的姿态。

所以,恐惧有时会让我们发狂,让我们绝望的求助,有时又会让我们成为彻底的受害者。

根据孤独产生的原因,作者也在后续章节给出了解决方案:

①基因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环境,若是环境也改变不了,那就改变心态。

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以柔刻刚”,也是征服世界的方式。除此之外,若想以卵击石硬碰硬,便是剑走偏锋了,结局往往是自己浑身是伤,世界却岿然不动,或者两败俱伤,全身而退是没有可能的。

②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说一般女孩失恋了,也许会暴饮暴食或颓靡不振,但是如果她是电影的女主角,第二天就会精神焕发的踏上新的征程,有一群快乐的朋友,当然,还有一位忠诚的新男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只是要学会训练自我调节能力。

一个调节能力强,并且具备良好社会的联系的人,他所发送的社会信号无疑是更美妙,且更符合整个环境,那么他所接受到的信号也应该是更美好妙,与环境同步的,因此,自我调节可以发展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协调,我们称其为“共同调节”。

③走出去,与人交往,与人为善;走进来,博览群书,修身养性。

有一些公众人物,永远看起来落落寡合,而另一些总是和蔼可亲,充满吸引力,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具备组织完美聚会或者说众人的能力,而是拥有一种温和开放包容的特质。

见多识广,腹有诗书以后,你就会形成较为客观公正的三观,会有一个广阔的胸怀来看待宇宙天地万物。也会不自主感叹一句犹太人的经典名言:我是一颗尘土;天地为我而造。没有了有色眼镜以后,会发现原来这世界还有很多美好。

孤独者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独自一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孤独。单身生活也自有它的快乐之处。祈祷和冥想、研究和写作、跟大多数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一样,这些都需要人们长时间保持独身一人的状态。

其次,善于交际也不一定意味着不孤独。

有很多人,台前唱戏双收名利,台后心灵无处栖息。比如一些公众人物,人前风光无限叱咤风云,而人后也许孤独寂寞,衷肠无人可诉。

你也许能拥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可以是社会名人,可以是同事,也可以是英俊貌美的夫妇。但如果没有深刻的情感共鸣,那么他们都无法满足你对社会联系的渴求,也就无从缓解你孤独的痛苦。

真正的孤独,是没有深刻的情感共鸣。

孤独和抑郁有区别吗?

当然有!

孤独是客观表现,它反映了你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如何;抑郁是内在表现,仅仅反映你的感受。

和饥饿一样,孤独让人们行动起来,去应对不愉快和潜在的危险。抑郁却让我们变得更加冷漠。如果孤独在催促着我们前进,抑郁就是在不断阻碍我们动身。

如果你找到应对孤独的正确方式,比如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看喜欢的书,时常实践一些或大胆或可笑想法,运动或自我放松,专心做好喜欢的工作,那么你会觉得既愉悦又有价值,自己越来越优秀,一切良好的社会效应都将会在你身上发生。比如遇见同样优秀的那个ta,比如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若你选择吸毒、酗酒、乱性、冷漠,那么很大可能到最后走向抑郁而自我毁灭。

故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孤独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吗?

表面上的孤独,是外在的社会孤立,一般对心理健康的青年没有什么影响。内在的孤独,就是主观孤独感,自我感觉的孤独,也就是抑郁。

抑郁会影响我们的健康!除非你自控力特别强,从青年到中年甚至晚年,都能从事健身活动,并且保持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否则持续的主观孤独感导致的“自我保护”行为,越来越容易造成婚姻冲突、邻里冲突以及其它社会问题;容易在压力面前放弃努力;会降低免疫力,比如说考试的压力使有孤独感的学生更容易生病;会造成失眠症而且在白天也更容易感到疲劳。

更糟糕的是,长期抑郁会让自己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社会协作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社会协作锻炼了我们的大脑。

现在,大多数神经学家都同意,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岁月中,正是为了不断的发送和接收,理解和转达越发复杂的社会信息,我们的大脑皮层才变得越来越发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进化成今天的人类。

高度的社会协作让我们的工作更出色。

和谐使人们保持同步,而同步又能促进和谐。这就是为什么在水平相似的情况下,团队精神能让球队、手术小组、机组甚至厨师团队发挥更为出色。而且,关系最融洽的两个人,他们的动作一致性往往是最高的。

社会协作让我们更好的面对未来。

人类不只能适应过去和目前的环境,还有足够的实力去应对未来的变化。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取知识,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为未来做出计划。我们从不满足,我们把所有的背叛和友善都牢记在脑海里,并将这些故事流传下去。由于具备成熟的执行控制能力,我们会照顾到同伴的利益,甚至子孙后代的利益。

社会协作也要保持自身独立性。

一言不发的承受是很愚蠢的做法,隔着会议桌朝同事们嚷嚷也好不到哪去。人类适应性的最大特色,恰恰是让我们在接受团体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保持了个人的独立性。

缺乏社会联系教会我们什么?

友善和慷慨的行为帮我们获得社会的承认,为我们带来健康的社会联系感;自私、孤僻的行为损害我们的身体,并让我们承受社会孤立的痛苦。

当人们遭到拒绝或者排斥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更具侵略性,容易破罐子破摔,不愿与人合作不愿帮助他人,懒得动脑筋想问题。但是也有相反情况,如果这个被排斥的人本身更喜欢融入集体,那么她就会更加积极的为这个集体做贡献。后者是好的做法,而我的前室友就是后例,虽然她的脾气有时很差,但在这一点上我挺欣赏她。

社会联系和幸福有什么关系呢?

书中提到,一项经典的研究显示,在两年之内,彩票中奖者的狂喜之情会逐渐平淡,回归到与发横财之前差不多的水平;由于车祸而四肢瘫痪的人的抑郁之情,也会慢慢缓和,逐渐恢复到重伤之前的状态。

另一个实验也证实:一个人的幸福感具有稳定性,并且不会过多的偏离这个人的基本状态。幸福感的程度不能简单认为是由个人的人格决定的。对人类中的一份子来说,幸福的来临需要会联系的辅助。

各种生活的例子、新闻、文学影视作品都告诉我们:

幸福是买不来的。

相反,幸福感通过其对社会联系的积极影响,帮助我们赚取更高的收入。

因为幸福感与较低的孤独感在一起,有利于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人本质上是个社会动物,想获得理想的生活,就必须获得有意义的、令人满意的社会纽带,对我们来说,都是如此。

好的社会联系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①好的社会联系能促进我们进行高效协作。

当我们对社会联系感都满意的时候,我们感到安全。而当我们感到安全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抛开偏见和忧虑的困扰,我们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不仅让我们的身体受益,也使我们能够长久的维持心理的健康。这一切都促进着社会协作的形,成积极的影响也将变得越来越大,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②好的社会联系会改善我们整体的人文环境。这也就是蝴蝶效应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影响。

③好的社会联系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在某些极端的条件下,人类愿意为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纽带做出巨大的牺牲,比如将军战士;或是帮助别人,也会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从而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感受。

如何轻松的开始你的社会联系之旅?

1.充实自我(extendyourself)

畏缩与被动往往都是由孤独所带来的恐惧感造成的。想要摆脱恐惧,你需要一个安全的“实验场所”,并且时刻保持谨慎。

别指望立刻就找到你的今生至爱,或者“重新做人”,下水前先用脚趾试试水温,吧从积极的社会活动中寻找积极的感受,哪怕是一点点,这就是你要做的。

如果你想从杂货店或者图书馆开始自己的实验,请记住,如果你决定做,别对他人抱有什么幻想,如果别人的回应并不友好,或者压根就不搭理你,你该怎么办?也许你主动示好的那个人恰好正在经历糟糕的一天。但是这些不开心都与你无关,明白吗?所以在练习的时候不要抱有任何幻想,也不要有太强的目的性。

不是每次向他人伸出橄榄枝,你都会感到社会联系的温暖。而当你感受到它的时候,也不要认为你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知己。

如果感觉不错,那就记住他,然后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

为了少受打击,你可以做一名收容所或者救济处的志愿者,教老人如何使用电脑、监护孩子,或者成为盲人读书或者当一支儿童运动队的助理。

你不一定会得到感激和赞扬,但你至少不会因此受到别人的指责。

但你会开始体验一些积极的感受,这能加强改变自己的意愿,重塑你的自信心,并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只要对方接纳你,即使只是进行关于娱乐或者天气的“闪聊”也能促成共同调节,有了它,我们将摆脱一直以来是我们踟蹰不前的恐惧感。

2.行动计划(actionplan)

大多数时间里错误仅仅是错误,而不是对你尊严重要性和人格的毁灭。

不用这种草木皆兵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能帮助我们放下包袱,敞开胸怀,让我们对生活的各种摩擦一笑而过,而不是在自我折磨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如果你渴望在一个较小圈子中得到社会联系的温暖,那好极了。但当你希望得到的社会联系比自己目前拥有的要多时,请记得一定为自己保留一点只属于你的空间和时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你寻求与他人的联系时,摆在你面前的最难挑战就是能否找到一个与你的需求程度相匹配的人。

行动计划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提醒你记住,帮助别人绝不意味着让他们利用你。我们大脑的执行控制功能在这种十分细微的辨别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你的行动计划必须排除那些企图驾驭你的感情和恐惧的人。

健康、稳固的关系向来以互惠互利为基础。操纵和利用是行不通的。所以如果你刚结识的热心朋友突然提出从你那儿借点钱,借你的车,或者在你家借宿一段时间,你应该提高警惕,或者干脆就别再搭理他了。

没人要求你成为苦修的圣徒,相反,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应该是对他人的到来敞开胸怀,但时刻保持清醒,并对社会线索(应该小心的)进行准确的判断。

3.选择(selection)

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成功而言,“物以类聚”要比“异性相吸”可靠的多。

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人也需要进行仔细的选择。少言寡语的人最最好一去找那些喜欢安静的人。醉心于读书的人,尤其是性格腼腆的那些,他们更应该在书友会或者文化行动中结识朋友,而不是舞厅。

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结识他人,取决于你想结识什么样的人。

尼尔·沃伦(NeilWarren)创立的机构eharmony.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zz/10842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