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治疗 >> Tstory传承与创新上海科技奖
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涌现的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在5月19日举办的“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授奖项(人),其中,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3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1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5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同时还授予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等2位外籍专家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这是近年来市奖中特等奖最多的一年、奖项更为开放的一年、首设科普奖项的一年,也是上海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组织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上海正朝着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努力迈进。这些科技成果也侧面彰显了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稳步增强。
《华东科技》杂志6月刊封面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传承与创新上海科技奖纪实》。
中枢性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一侧大脑损伤造成对侧肢体偏瘫的一类严重致残性疾病,常常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我国现有这类患者超过万,每年经济负担在亿以上,如何恢复这类病人的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徐文东、顾玉东团队为解决这一难题取得了突破性思路。
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徐文东领衔的研究团队,创新拓展脑可塑理论“基于脑可塑新理论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荣膺本届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一研究为中国原创、世界首次应用于中枢瘫患者的治疗中,医院手外科团队数十年的心血,是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创新的成果。
创新技术给瘫痪手臂“换大脑”
医院手外科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国内较早的手外科中心之一。几十年来,徐文东秉承其导师传授的科研理念:科研要着眼于临床,解决临床诊治难题。
臂丛神经是人脑指挥肌肉做出动作的一条通路,主要支配上肢、肩背、胸部的感觉和运动,手也在其支配范围内。臂丛神经受损,脑和手之间的通路就断了,上肢就瘫痪了。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中枢性损伤(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的死亡率大大降低,病人能生存下来了,但中枢性损伤后的致残率相对上升了,上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中风后的肢体偏瘫是中枢损伤患者致残主要原因之一,在此类患者肢体功能重建的治疗领域,大多既往研究聚焦于修复损伤的大脑半球,但始终没有太大突破。徐文东领衔项目组,从源头创新提出中国方案:避开损伤半球,着力于开发健康半球潜能,通过“左右颈七神经互换”显微手术,使“一侧健康半球在支配对侧健康上肢时,也支配同侧瘫痪上肢”,由此开辟“通过外周功能的改变治疗中枢损伤”新领域。
徐文东在手术现场
“这样的创新成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徐文东直言,“突破性成果的诞生,医院手外科近一个甲子的传承。”早在年,徐文东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就在国际上首创了“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利用未受伤的健侧颈7神经移位,修复了患侧受损的臂丛神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经过长期随访发现,接受该手术治疗的患者,一开始患手需要好手带动才能活动,但是最后患手都能够独立活动;而触摸患者患手时,好手会有被触摸的感觉。随后,徐文东团队找到了16年前接受“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手术”的第一例患者,通过详细的随访查体发现,患者的这种临床现象依旧如此。徐文东敏锐地感觉到,这一现象有可能和大脑功能变化有关。
年起,徐文东带领团队开始了跨界攻坚,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周围神经移位和脑功能的关系研究。
如果说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手术是给病人“更换臂丛神经”,那么,用于中枢损伤后的上肢偏瘫则是给病人的瘫痪手“更换大脑”。徐文东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一侧大脑可以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新理念,并付诸实施到中风等病人的瘫痪手功能重建中。
自年起,徐文东率领团队启动临床验证,通过I期、II期临床试验证明,“左右颈七神经互换”术后,大脑健康半球在原本单独支配对侧健康上肢的功能区中,还可通过“脑可塑变化”,分离出“新生功能区”,与同侧瘫痪上肢产生生理链接,实现独立支配。
这一原创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由国际权威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IF=72.)以原创论著形式发表。多位国际专家专门撰写评述,对该技术的重要性表示肯定。
谈及实践的难度,徐文东形象地比喻,“整个手术像3D动画里的士兵匍匐前进,头上有铁丝网脚下有地雷,在四万根聚拢的神经中,越过‘千山万水’找到颈七神经。”历经余例手术娴熟操练,医院这一手术可以实现不备血就能开展,“出血量控制在50毫升,三块纱布可以完成。”
原创技术向世界推广
年12月,顾玉东和徐文东以一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健侧颈神经移位术治疗上肢痉挛瘫的临床试验》论文获得世界瞩目,杂志配发长篇社论,“中国科学家创造性通过切断外周神经并(左右)互换治疗中枢神经疾病,这是全新途径!”
在看到论文后,德国的5岁偏瘫男孩跟随母亲慕名而来。历经三小时,徐文东教授亲自主刀,顺利将患儿健侧颈七神经,通过颈部特殊通路移位至患侧,并在显微镜下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合线,与切断后的患侧颈七神经根相吻合。术后四天,男孩原本屈曲挛缩的左手臂,可以主动伸直了,僵硬的手腕和手指得以慢慢张开。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了这一“颠覆性的手术技术”的中国医者,毫无保留地将其向世界推广,举办国际性学习班、开展多中心研究、成立专病联盟、吸纳外国内外进修医生等方式,目前已有美、英、法、韩、巴西等多个国家医院参观学习该项技术,其中韩国医生已在首尔独立完成这项手术例。
“左右颈七神经互换”手术,绝不是创新的终点。徐文东介绍,项目组后来通过外周神经功能解剖研究,已开发多种神经移位术,重建残障上肢功能;对于严重残缺,与上海交通大学张定国教授团队合作开展医工结合项目研究,基于“神经可塑可以调控”理念提升肌电假肢功能,首次通过经颅电刺激直接激活残缺肢体沉寂代表区,启动大脑良性可塑。此外,这些研究更增加复合触觉反馈,持续诱导大脑良性可塑,在多维度开发仿生学智能假肢,与同类研究比较,医院团队的探索,对运动模式识别准确率提升约10%,已达国际前列水平。
谈论这些成果时,医院副院长的他依然十分谦虚谨慎。“科研需要大胆设想,也需要小心求证。我的老师顾玉东院士对我影响很深。”他说,顾玉东给治疗过的每位患者做档案卡,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让他在无数次看似重复的病例里发现了差异,实现超越。而顾院士也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科研之路永无止境,为了患者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值得医生们奋斗终生。
《华东科技》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费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