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治疗 >> 中风三天失语又瘫痪,医院让她满
日前,50岁的何女士在家突发中风,由于家人未能及时辨认,直到第三天才将何女医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且病情不断进展加重。医院神经内科为患者成功开展介入手术,于7月5日康复出院。
据介绍,6月19日,何女士开始觉得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便,当时并没有重视,以为只是累了休息一下就没事。结果到了第二天,何女士的右侧肢体完全不能动了。晚上,家人发现她不能说话,眼睛也没神,只能盯着一边看。眼看着何女士的病情越来越重,家人焦急不安,于6月22日将医院。入院时,何女士的右手已基本无法动弹,右脚无法抬起,说不出话,神志也有些模糊了。
图一: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
医院接诊后,经过多模态CT检查,确诊何女士由于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引起的急性脑梗死,且病情还在进展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已发病3天,超过了指南常规推荐的24小时时间窗,通过分析CT灌注成像,神经内科主任符鹏程认为患者脑梗死核心并不大,还有较大面积的缺血半暗带。根据最新的循证研究,以可挽救的“脑组织窗”来考虑,是有可能通过介入手术得到挽救。不过这是一个高风险手术,存在着再灌注出血的危险。
通过医生多次耐心讲解手术利弊,家属最终选择了手术。6月22日下午4:20,手术正式开始。符鹏程在造影中发现,在狭窄的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斑块生长在血管的上壁,而且周围有不少细小的豆纹动脉发出,这样的改变使得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更高,还容易出现豆纹动脉闭塞而加重瘫痪的并发症。
图二:CTP-Tmax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缺血
图三CTP-CBV显示梗死核心不大,与Tmax比较存在大面积的缺血半暗带
根据这些情况,符鹏程主任定制小球囊逐步缓慢扩张,亚满意扩张,微导管释放自膨胀支架的策略,并最终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狭窄血管血流显著增加,达到最佳的3级血流。随后患者被转入ICU病房,通过控制血压、抗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强化降血脂和控制血糖等围手术期处理,患者症状逐渐改善,开始右手能活动,能小声简单说话。术后一天,患者就从ICU转回普通病房。
在普通病房,通过积极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何女士的手脚和语言进一步恢复,开始能正常进食,精神也越来越好,开始在神经内科病房里行走。7月5日是何女士出院的日子,她已经可以毫无困难地行走,右手的力量也恢复到正常,能和家人无障碍地交流。对此,何女士和家人都非常感激,对医院卒中救治团队的治疗效果称赞不已。
据了解,对医院来说,何女士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住院患者,从术前评估、手术实施,到围手术期处理、术后康复,每一个环节医护团队都严谨高效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但对何女士的家庭来说,这是一次改变她命运的不平凡的救治经历。中风3天,还能恢复到正常的功能,避免了终身瘫痪在床的命运,她们很庆幸将生命和健康托付给医院。
-END-
文图:神经内科符鹏程
编辑:院办林舒棋
校对:院办张建明
审核:王醒亮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文字、图片、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