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润民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一、家乡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我的老家在山区,全县素来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可以耕种的面积本来就不多,尤其是河谷、平地更为珍贵。在方言里,一般会把山间由于自然的地质作用而产生的平地叫做“坪”,把河流环抱、人为开垦的土地叫做“畈”,而大大小小的河谷称作“冲”与“塆”,山脚则唤作“岭”,至于长长的山叫“岗”,石头山叫“岩”,高耸的山叫“尖”等等,山的豁口和道路的枢纽处,成就了“铺”和“店”,一般也是人口的聚居区。其中,坪和畈后来都慢慢发展成为乡镇,而铺和店则成为了大山里星点般散落的村庄。

山区的山货虽多,但往往粮食不能自给,为了应对人口压力,山民们几乎将能够开垦的土地都种遍了,许多坡地都改造成为梯田。可是即便如此,山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仍然很有限,在本省,许多山区县的人口还不到平原地区县城人口的三分之一。

同时,山区的交通也不甚方便,这次冻雨灾害,湖北高铁站的许多线路晚点,问题好像就和山区的某些线路有关,因为积雪冻雨导致通行受阻。而在山区的乡间,我犹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就是大雪封山,路上先是厚厚的积雪,再就变成了非常滑的冰壳,冰雪化了又冻、冻了再化,就变成了粘稠的烂泥,连续一个多月都给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在山里,只能看见整个世界白茫茫的都是雪,松树和竹子上都挂满了冰花,颇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景象。

自然条件的限制下,山上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我小时候就一不小心,从很陡的茶山上軲軲辘辘地朝山谷滚去,把大人们都吓出一身冷汗。曾经山村的水田,则是将山间的溪流溪水用石头筑成的堰坝围起,再用破开的竹子把储蓄下来的水引进水渠,这条长长的水渠环绕着山腰修建,最终会分流进各户人家的井里,还有就是流到梯田的入口处,凡是有沟坎的地方,都是用竹子做成的排水联通,这才开垦出36亩左右的梯田,连带上山那边一块20亩左右的田畈,再加上在山坡开垦的一些荒地,勉强养活了一个村几十户人家。

据我姥姥(年生)回忆,山村的这套灌溉系统很早就有了,传说是几百年前有人在这山里定居的时候,就逐渐开发出了这套堰坝沟渠系统,历朝历代经过村里人的不断维护,才成就了一方小“铺”,也算是大山里人丁兴旺的村落。

这次回家,听老人们说,这几年以来,铺里和畈上已经没有人种水田,曾经的梯田都变成了茶园,或者种上了果树。而村里也几乎没有年轻人,凡是能够在城里打工的,都进了城,能够在省城、市县里买房的,也都搬迁出去,山村逐渐只剩下一些老年人,显得非常萧条。

堰坝的垮塌、大水利的瘫痪,看起来是因为一场大水,是突然的、整体的崩解,实际上却是缓慢的凋敝。环山的沟渠荒了、竹排都没有了、原先的水井也长满杂草,更重要的是,小小的山村也无法再像往常一样组织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再次对灌溉系统进行整体的重建,搬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乎,梯田系统也没有办法恢复原貌,就逐渐种上了茶叶或果树等经济作物,许多曾经开垦的荒山也逐渐长满杂草,慢慢地又还给了山岭。山里人都说,“总不能够种地给野猪吃”。

二、“谁来种地”之前是“土地好不好种”

如今,大家好像都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jc/10848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