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越来越多,在此,医院感染门诊的医生特别想提醒家长们做好防御措施。

手足口病是一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以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溃疡,手、足、肛周出现皮疹为典型表现。个别患儿口周、肘部、膝盖、胸背部、四肢也可以出皮疹,甚至大的疱疹。手足口多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

从流行病学了解手足口病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可检出病毒,发病后一周传染性最强。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喷嚏、咳嗽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及物品而传播。

3.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普遍易感,5岁以下为主,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患者和隐形感染者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对同血清病毒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故有的患儿一年可以反复几次患手足口病。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7-10天。

手足口病具体表现

1.轻症病例:主要以手、足、臀部皮疹及口咽部疼痛为特征。因为口咽痛影响进食,表现为流涎、拒食,口腔粘膜出现较早,起初为粟粒样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之后手、足远端及臀部、躯干、四肢成簇地出现平或凸的斑丘疹、疱疹,无疼痛瘙痒。斑丘疹在五天之内由红变暗,逐渐消失: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没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绿豆或黄豆大小不等,一般在5-10天内结硬皮脱落消失,不留瘢痕。

2.重症病历: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a)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呕吐、精神差、嗜睡、易激惹、谵妄、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抽搐;中枢性瘫痪或急性迟缓性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或脑疝者出现剧烈头痛,、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球结膜水肿、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b)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咯白色或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痰鸣音。

(c)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消失;持续血压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儿童为易患手足口病原因

1.婴幼儿免疫功能不成熟,缺乏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

2.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在流行期间,常会发生幼儿园或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

儿童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首先搞好个人卫生。患儿勤洗手,公共场所不用手乱摸,家长外出归来肥皂洗手更换衣物后再接触孩子。

2.家庭和幼托机构的卫生很关键。通风换气,桌面和地面消毒。比如用一比一千的84液也就是1公斤水加2-5毫升84液,或者含有效氯2-5g/l的消毒液擦拭。

3.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根据儿童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手足口病发生以及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的密切程度,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5.可以接种EV71疫苗。预防在先,早发现,早期识别危重症,早治疗。

识别手足口病危重症

1.年龄小于3岁

2.持续或反复高热不退,精神差、易惊、呕吐、抽搐、四肢抖动、呛咳等

3.外周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4.高血糖、高血压或低血压

5.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6.口唇及指、趾端发绀,末稍循环差

治疗原则

目前没有特效药,主要对症支持治疗。

1.轻症病例:

(a)隔离2周,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多休息。

(b)对症处理。

(c)可选用利巴韦林。

2.重症病例:

(a)降温、镇静、止惊等对症治疗。

(b)控制高颅压。

(c)静脉丙种球蛋白。

(d)糖皮质激素。

(e)呼吸衰竭者机械通气。

(f)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静脉通路,监测各种生命体征,血管活性药物等。

3.中医治疗:

急性发作期,清热泄脾,解毒凉血。

恢复期则理脾助运兼以清化。

来源:医院

END

编辑:陈艳子

审核:梁媛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yy/10809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