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些不能吃 http://m.39.net/pf/a_7485587.html

从昨天到今天,每隔一会儿刷刷朋友圈,就会有“网易游戏辞退绝症员工“的消息蹦出来。

大致的经过是这样的,这位年一毕业就入职的员工,在公司的各项表现都非常好,绩效考核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然而就在今年,在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加班到半夜两三点之后,他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并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脏病。2个月后,他却因为患病和请病假,被评为了D绩效,且变相被要求离职。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平时与他讨论项目谈笑风生的主管,此时却连同公司HR一起,阻止他拿N+1的补偿金,还阻拦他申诉绩效。

听上去已经够令人心寒,然而这一切都仅仅是开始。

从这往后,他还依次经历了:

1)被撤掉工位,被强行“旷工”:

2)被保安威胁

3)住院时被威胁

4)被诬陷

5)答应赔偿后又拖延,直到仲裁

这次事件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年前的蓝色光标坑害老员工事件,和两年前的德勤患癌员工被辞退事件,相同点都是一经发生,便引发了一片舆论哗然。

然而不同的是,前面两件事情发生的时期,经济环境尚且平稳,就业市场远没有如今这样失衡,人们对于类似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

而如今,就像我的上一篇文章《周末问答

年失业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中所说,在资本寒冬的环境之下,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在收缩保命,相比之下,一个像网易一样的互联网大厂裁掉个把员工,似乎不能算个大新闻。

然而网易还是在这一天上了热搜。

其实从去年开始,网易裁员的新闻和传言就一直没断过,从网易严选、到考拉,再到网易邮箱,以及如今爆出暴力裁员的网易游戏,甚至网上还出了个词儿叫“网易式裁员”,大致意思和前文所说的差不多,就是不给补偿+各种挑刺+强制劝退。

后来,在舆论的推动和发酵下,事情貌似有了转机,网易公司出面回应,说公司从集团层面安排了专项小组,正在核实,但可以明确的是:员工健康当前,公司所有的支持和关怀都不会因员工离职而终结。

一时间所有的文章,几乎都在声讨网易,为受害者鸣不平。的确,作为普通的劳动者,我们很容易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带入这位普通员工的角色。

他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他勤奋地工作,帮公司赚钱,他只不过是生了场病而已,为何要受到如此对待?

一份由人及己的不安全感,开始在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里蔓延开来。

毕竟在时代的海啸之中,没有一朵浪花能够独善其身,今天的他们,也许就是明天的你我。

但有没有人停下来思考过,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中等收入陷阱”下的中国90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开始不再敢奢求职场中的“稳中有升”。

几年前,我还在金融行业的时候,观察到周围大部分人的上升路径,其实都是所谓的“迂回战术”,也就是带着某家公司几年的工作经验,跳槽到同行业其他公司,出任更高的职位,拿更多的薪水。

而这中间薪资的涨幅至少在30%-50%,有时甚至能直接翻倍。

我敢打赌,在相当漫长的时期中,不少人都信奉这种上升路径,甚至有些职业规划的教材里,也会拿它当成方法论,来培育他人。

然而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事实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今环顾四周,一年一跳、两年一跳的年轻经理人还是那么多,但是像几年前泡沫式增长的情况已经非常罕见,其中至少60%上属于平薪跳槽,甚至今年,在我接到的咨询中,还不乏降薪跳槽的案例。

经济学中有个词,叫中等收入陷阱,是说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中等水平之后,如果仍然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的状态。

而宏观经济发展动力缺失,市场活力下降,表现在微观的企业层面,就会表现为业务发展减缓,甚至收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人才引进越来越苛刻,裁员情况发生越来越频繁,也就不难理解如今就业市场的惨淡,也经常会有人在知乎这样的地方发声说,谁知道现在找工作,是不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其实类似的情况,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10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而中国近几年类似的症状也越来越明显。

然而从小一直经历繁荣的90后这一代,很显然对于这一切并没有预判,我们始终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未来会比现在更好。

职场安全感,来自于风险的前置

网易辞退患病员工的事件,孰对孰错暂且不论,却给所有在职场中的人,尤其是涉世上不算深的年轻人敲响了以及警钟。

那就是,世界是无时不刻在变化之中的,我们身处的环境如此,处境亦是如此。

每个人都在变化之中奋力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工作、生活、朋友、家庭、主业、副业……这种平衡一旦被什么东西打破,结果很有可能失控瘫痪。

别等到一切失控,才记起补救和挽留,其实有很多事,我们可以做的,叫做“防患于未然”。

我们常常听说所谓“朝阳行业”和“夕阳行业”,其实每一个行业,都会遵循一定的发展周期,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萌芽期、井喷期、平台期和衰退期,而它们的背后有三大主要的驱动因素,分别是需求、生产力,和监管。

就拿互联网来说,从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通信技术的推动,人们慢慢对互联网的作用有了认知,技术的快速革新和市场的逐步开化,催生出了最早一批的互联网企业,谷歌、雅虎、新浪、搜狐、百度等等,作为老牌互联网巨头,网易也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

紧接着,传统互联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10年,公司体量越吹越大,功能越来越完善,市场端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行业乱象频现,监管开始介入,《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开始接踵推行,传统互联网正式从快速增长的井喷期,巨头开始N分天下,整个市场进入趋于饱和和稳定的平台期。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平台期的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无论是收入还是工作节奏,但很显然,目前的经济环境没有带给我们稳定下来的大前提。

只不过这一点,在很多人进入大公司之前并没有想清楚,就像登上泰坦尼克号时的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如此大且豪华的一艘船,是永远都不会沉没的。

永远给自己留一张底牌

我周围有很多的职场年轻人,会每年定期去参加几场社会招聘。

倒不见得是他们真的对自己现在的公司和老板不满意、想跳槽,而就是单纯地认为,自己应该随时和外界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

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会有这么几类信息,对我们自己而言非常有价值:

①目前什么类型的人才更受欢迎;

②我除了做现在的工作,还能去做些什么;

③有哪些目前刚需的能力,是我还不具备的;

如果你有过几年大公司的工作经验,会很容易理解这件事,那就是你的能力边界,往往并不是随着工作而增长,相反它会不断把你打磨和标准化,成为一个适合公司大系统的零件。

但你这枚零件,和别的系统兼不兼容,能不能用到其他地方去,没有人会真正为你负责。

所以,不管这家公司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发展速度是快是慢,作为我们自己,需要时刻对自己保持更新,而非拘泥于自己的绩效任务,说白了,不要总是安稳地呆在大船上睡大觉,偶尔把自己推到海里练练水性。

这样即便你呆的这艘船出了什么问题,沉没了,或者有人从背后一脚把你踢下水,你仍然能顽强地活下去,还能活得不错。

关于我

莱茵

职业咨询师,现任喜马拉雅职场内容制作人,前chic原醉副主编首席职场讲师,在线为上千名学员提供过职业发展建议,撰写过10余套职场类课程,全网销量10万+;

做过世界强机构经理人,也当过创业公司高管,曾任性从金融跨界互联网,具备投资人的洞察力+创业者的执行力+记者的敏锐,深谙各个行业、各类型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老板的行为逻辑。

独创“访谈式咨询法”用最感性的方式深入内心,给出最理性实操的建议,目前已经帮助超过学员重新找回职业方向。

职业规划新人福利:新人首次预约可免费进行一次深度职业剖析与咨询,详情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zz/10801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