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简称孤独症,与自闭症同义,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早期报道孤独症为罕见病,近20多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ASD患病率均出现上升趋势,估计全球患病率在1%左右。

  孤独症的患儿,虽然没有听力障碍,但对外界充耳不闻;虽然不哑,确不愿意开口说话,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漂亮,也像星星一样冷漠、孤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虽然部分家长在患儿1岁左右就发现孩子有问题,但是大多数孩子由于家长甚至基层医生不了解相关知识而导致拖延就诊,通常在3~4岁才获得诊断。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对改善预后有很大帮助。

(一)ASD患儿社交和沟通行为发育轨迹异常

早期发育轨迹的异常可能是ASD的危险指标。对于婴幼儿,以下特征可以作为警示指标:

对于大一点的幼儿及儿童,如果出现了以下14项行为中7项以上,就需要立即带孩子到专业机构检查:

1.不易与别人一起玩;

2.听而不闻,对名字及指令就像听不见一样,而听力检查结果正常;

3.教他学什么,拒绝模仿,说话或做动作;

4.不顾危险;

5.不能接受日常习惯的变化;

6.常常以手势表达需要;

7.莫名其妙的笑;

8.不习惯被拥抱;

9.不停的动,坐不住;

10.目光交流少;

11.过度偏爱某些物品;

12.喜欢旋转东西;

13.反复做一些动作,比如开关灯,开关门等;

14.对周围漠不关心,甚至对亲人没有依恋。

(二)ASD早期行为标志

ASD社交不足行为和部分刻板行为在早期即可出现,早期筛查可以发现这些异常,2岁或2岁前早期诊断可靠。具有强有力的证据可作为ASD早期识别的5种行为标记,简称"五不"行为。

一、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有些孤独症的儿童虽然有目光交流,但是较正常儿童来说要少一半以上。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能说话,也能看我”,但是仔细观察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仍能发现他们在面对面注视仍然不正常,孩子与家人目光对视的时间短暂或存在躲闪。二、不(少)应

叫名反应无反应: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孤独症表现之一。在临床门诊上,有部分最终诊断孤独症的儿童家长最初的就诊原因是“我叫他名字,他都没有反应,就像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一样”。所以叫名反应不敏感不仅可以从正常儿童中识别出孤独症,也可较好地分辨孤独症与其他发育问题的儿童。

缺少共同注意:共同注意是幼儿早期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一种协调性注意能力,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   孤独症没有“特效药”,对于已经确诊孤独症的患儿,ASD的早期干预以教育训练为主,教育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即促进社会交往能力、言语和非言语交流能力的发展,减少刻板重复行为。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少不适应行为,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和社会的精神、经济和照顾方面的压力。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医院儿童康复科是我县开展最早、规模最大、设备齐全、功能完善、业务全面、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的儿童康复中心,是集康复训练、教育教学于一体的儿童综合康复服务机构。目前开展了运动训练、SET悬吊训练、作业训练、认知语言训练、个训、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以及理疗、传统康复等综合康复治疗手段,通过功能评估,机构康复,家长指导与教育,多学科合作等促进儿童康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儿童康复科年被河南省残联确认为县级小儿脑瘫康复定点机构;年被柘城县残联确认为儿童孤独症、智力障碍等康复治疗的定点康复机构。目前为柘城县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定点机构,对我县0-6岁残疾儿童给予专项康复训练救助。

主要诊治范围: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脑性瘫痪、抽动障碍、脑炎脑外伤后遗症、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儿童神经发育相关疾病,以及高危儿保健与管理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zz/10825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