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96岁的植物人——这不是奇迹,这是爱

  俗话说的好,动人心者,莫过亲情,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这个故事,就是普通人的亲情如何创造生命的奇迹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凯里市宁波西路“理想家园”二栋四单元室,九旬老太石应碧的病榻前,却一直守候着一双儿女,即养女张跃能和女婿盘寿宣。夫妇俩以不离不弃的孝心,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植物人养母16年,用无微不至的孝心呵护挽留这位耄耋老人生命的每一刻。

不是骨肉胜似骨肉照护养母无微不至

  今年57岁的张跃能原是中建七局员工。在她不满一岁的时候,就由榕江县城关一唐姓人家送养给了没有子女的南下老干部张克勤、石应碧夫妇。从那以后,张跃能便在张家健康幸福地快乐成长,上学、工作、成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石应碧的老伴张克勤辞世而去,石应碧与养女张跃能在河南南阳生活。年,老人因事故致使脑损伤,生活不能自理。那时的张跃能41岁,是这个“祸不单行”老人唯一收养的女儿。从此,她与丈夫盘寿宣一起,过上了一边工作一边护理病重在床母亲的紧张、操心、劳碌的日子。每天,夫妻两除了工作,剩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在照顾和陪伴母亲上。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给母亲翻身一次,准时换尿布。每天一次给母亲擦洗身子、捏拉手脚、按肩拍背,完成这整套动作一次要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夫妇两就是这样如同机器人般正常地运转着。为方便照顾,晚上他们常常轮流陪睡在母亲床前,一旦感到情况异常,就会迅即起身观察、及时处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抵抗力减弱,石应碧老人的病情日趋加重,不久,老人逐渐出现大小便失禁、无法坐立,几经住院、数次下病危,最终老人既看不见、也听不着,完全丧失意识成了植物人。

  饮食上,老人失去了自主吞咽能力,全靠胃管进行流食。夫妇两不忍心看着母亲靠插着管子进食,便每天精心加工流食和蛋奶等食品,一口一口耐心地将稀食送入母亲口腔,试图慢慢恢复母亲的吞咽能力。久而久之,母亲竟也逐渐恢复了一点咽食能力。但好景不常,没过两年,母亲病情恶化,又再次失去了自主吞咽能力,不得不又要依靠胃管进食。夫妇两为此苦恼极了,最终买来80ml大的注食器,给母亲进食。老人的饮食要每天特制,以少量鸡鸭鱼肉和五谷杂粮、水果蛋奶、粥汤加工,夫妇俩从而“研发”,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母亲饮食、兼顾营养的合理“食谱”,诸如绿豆清热解毒、香蕉利于排便,猕猴桃增添微量元素,主食靠米饭、面条饺子、馒头,加上肉类、蔬菜、豆类等等混合煮熟,然后用豆浆机打成浆糊状,既方便进食,又帮助消化吸收。

  为了减轻母亲病体的次生痛苦,夫妇两细心观察,体恤如微。为了防止老人脚丫汗蚀,他们专门买来脚趾分开的特种袜子给母亲穿,给老人使用的毛巾、内衣等一一定时消毒晾晒,房间里保持空气清新,整洁卫生。走进他们家里,你感觉不到屋里面还躺着一个90多岁,长期卧床的重瘫病人所产生的一点异味,老人身上始终干干净净,容颜新新鲜鲜,没有湿疹和褥疮。

放弃高薪岗位甘当“宅女”守母

  为了时刻守护在瘫痪母亲身边,16年来张跃能夫妇很少出门,更没有正常人所享受的生活乐趣。行亲访友,他们脱不开身;朋友聚会,她无法参加。夫妇两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附近的菜场、超市。每天必须留有一个人坚守在母亲身边,离家的一人,时间也就是几十分钟,最多也不超过三五个小时,而且离开的这些时间绝大部分都是用在为母亲的事情上。就连张跃能去小店理发,有时都还要顶着卷发棒中途回家一趟!这些年来,他们从来不轻易双双在外面吃饭,亲戚朋友家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他们都是一人作为代表,更多的是“礼到人不到”。逢年过节,他们几乎没有外出走亲访友,而是寸步不离地陪伴在母亲左右,观光旅游更不可能成为他们脑子里面的概念。年张跃能原在的南阳分公司变更为北京分公司,单位派遣张跃能去北京的高薪岗位,为了照顾瘫痪母亲,她无奈地放弃了去北京的高薪岗位。

患难与共帅哥成淑女

  女婿盘寿宣,一个身高近1.8米的帅气瑶家汉子,把养岳母当作自己的生身母亲一样侍奉。在长期的护理中,他从对老人的病情、饮食、治疗等方面的照料,炼就出一副耐心、细致、体贴、周到的淑女心肠。他学会了打针、日常处方配药;他熟悉老人的面部表情,什么痛苦、舒坦、喜乐他一目了然,据此作为对老人的诊疗,安排护理方式和饮食调剂的依据。平常的端屎倒尿,换洗按摩,伺汤喂药,给水注食,他都是那样的“专业”,那样的得心应手,他既是“医生”又是“护工”,更是“保姆”。可以说,他的无微不至比妻子还要精细。老人病重住院、室外透风沐日,都是他背上背下,抱出抱进。老人经常在河南医院住院,内科的高主任及医务人员都深深地为这对孝顺夫妇所感动。医院,高主任总是特别给予帮助和关照,无论床位多么紧张,他都会想尽办法安排,甚至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安排“床位”。年中秋节前夕,老人突然人事不省呼吸微弱,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八天八夜不能进食,夫妇俩坚守在病床前,一滴一滴地喂汤喂水,二十多天后老人病情终于得到了缓解。

  为了圆老人曾经的思乡之梦,年夫妇二人决定把母亲搬回原籍凯里定居,千里之遥护送一个重症瘫痪的九旬老人,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盘寿宣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收拾打点,安排搬迁和货物运输事务,不料出发之时,老人突发高烧39度,夫妻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将老人送去住院,时间又不是一两天就能出院,更为焦头的是此前一天装载“家当”的卡车已经驶离南阳,他们如果不到凯里接货,怎么办?于是硬着头皮携母冒险动身,也不知道途中会遇到多大的麻烦了,只能先用药物控制老人体温,凭运气了。苍天有眼,恩垂这对心力交瘁的夫妻,老人的病情居然一路平稳到达凯里;好心人不负,素不相识的卡车司机夫妇将这个维艰家庭的全部家当,从千里之外无押运、毫发无损地送到凯里。

不离不弃不觉苦陪伴母亲最快乐

  大凡孝顺的人都会说:家有高龄老人是福。“这16年来我们从来不觉得苦,也没有产生半点埋怨与厌烦,相反我们觉得照顾母亲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这就是这对夫妇的共同心声。盘寿宣、张跃能家境并不宽裕,夫妻两和养母三口人都靠微薄的社保金过日子,家庭经济是比较拮据的。病母的医疗、护理用品等等开支每月也是不小的数目,光“尿不湿”这一项,每月都要花消多元。然而说起病榻上的老人,个性爽朗乐观的夫妻两自始至终都是满脸笑容,言语中充满着对母亲的怜爱。“我们都将我妈视着堂前活菩萨。”夫妇两从不把老人当病人对待,每天在床边和母亲说话。作为女儿的张跃能,有时说些家庭琐事,有时回忆童年趣事,还会撒娇开玩笑,有时甚至会载歌载舞表演给母亲听。每逢母亲生日,夫妻两总是将房间布置一番,让母亲开开心心地过寿,夫妻两则带着柔情的笑脸,给老人送上深情的祝福。虽然重症的母亲无法回应,但夫妻两始终觉得母亲就和正常人一样,与他们一起享受着甜蜜的天伦之乐。

  石应碧老人今年已经96岁高龄了,虽然长年病瘫在床,没有了思维,没有了意识,但是在这对孝顺儿女的悉心照护下,目前身体状况基本正常,日常饮食消化及排泄顺当,药物效应良好。我们相信,张跃能、盘寿宣这对充满着爱心与良知的夫妻,一定会继续着他们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以他们那真诚的孝心,挽留着老人的生命;以他们精心的照料,延长着他们“母亲”的寿年。(盘遥)

 









































北京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jc/10748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