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 瘫痪病因 >> 在农村,通过生儿子来预防老无所依仍然
外婆今年89岁了,12年前外公过世。
外婆生了三女一儿,舅舅是重男轻女的产物,听母亲说,外婆外公对舅舅是真偏心。
家里所有活计都是母亲和她的姐妹们干,舅舅只负责念书,还有玩。
生于年的舅舅,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才作罢。
外婆务农了一辈子,那个年代赚钱时很难,对读书也没有现在的认知,能念到高中,足以说明外婆对舅舅的溺爱程度。
但舅舅书念得最多,成就最差。
因为一直没有谋到好的差事,最后去工地干起了瓦工,天南地北的跑,舅妈留在家里务农,种田养猪,孝敬老人,照顾孩子。
外公是因为中风后引起偏瘫去世的,去世之前在家里躺了40天,吃饭要靠喂,大小便在床,要随时清理。
这些活计一应都是舅妈打理,舅舅回来帮衬。
外公走了后,舅舅又出门了。
那一年,舅舅有了孙子,儿子和儿媳也走了舅舅的老路,去工地干了瓦工。
外婆和舅妈依旧留在老家,照顾孙子,种田养猪,婆媳两把日子安排得紧紧有条。
外婆85岁的时候,干不动了,神志不清,记不清任何人了,眼睛看东西模糊,耳朵听不见了,还是舅妈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直到现在89岁,母亲只是过节过年会去看看外婆,偶尔陪外婆睡一晚。
舅妈偶尔也会抱怨一句“太累了,要不你们三女儿每人接过去照顾一个月呢?这么大年龄了,活一天少一天了”。
母亲和她的姐妹都以要照顾孙子为由拒绝了,外婆依旧留在舅妈家,过着懵懂的平凡日子。
这大概是我所见的“养儿防老”的最好例子。
外婆把一生的偏爱倾注在了舅舅身上,也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舅舅舅妈把传统的孝道,传承了下来。
在农村,普遍是外婆这样的情况,80/90岁了,行动不便,都是跟着儿子儿媳吃住,要么单独住,儿子管一日三餐,管生活。
要是生病瘫痪在床了,还是住在儿子家里,家有女儿的,有空闲的,就来家里帮衬。
这个照顾的过程,也会有不情愿的情绪,甚至嫌弃厌恶的瞬间,但弃之不管的还是很少。
农村老人因为没有退休保障,都是干到不能干了为止,才开始放松下来享受养老生活,也是为了给儿子儿媳减轻负担。
我老公的奶奶,现在84岁了,仍然种点菜,自给自足。她这些年靠着卖菜存了一笔的钱,都让女儿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她很节约,偶尔出门花掉20/30块钱都要念叨很久,觉得赚钱难花钱易。
我们一律要求她别种菜了,她总说“自己种点菜,比伸手朝你们要好。把你们的孝心留着,当我以后不能动弹了再拿出来用,到时候别嫌弃就行”。
老公的爷爷去世的时候,是80岁,他做了晚饭,喊奶奶吃饭,然后自己没吃,说不舒服,胸口疼,医院,在医院等待的时候去世,应该是心肌梗塞。
很多邻居,说老人给我们积德了,没有让我们照顾一天,该走的时候就走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养老”从一开始的心甘情愿,慢慢变成了负担。
也许是西方思想的流传,说西方基本没有“养儿防老”的规矩,我们应该学学。
这种思想潮流,一旦席卷,老人的命运开始受到波折。
殊不知,西方还有一种思想就是“养孩子只要养到18岁就给赶出去了的,不得再和父母一起居住,要自力更生,不得帮忙买房娶媳妇,不得照顾孙子”。
但我们国家,18岁的孩子,才刚刚成年,念书的要念书,四年大学下来,20来万,都是父母承担。
就算没念书,还有房子,彩礼等着父母给孩子攒。
很多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家啃老都是常态了。
就算找了媳妇,还要帮忙带孙子。
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去看待西方的这些思想,国情不同,情境不同,处理方法也会不一样。
我们有我们“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
而面对“养老”是负担的现状,有退休金的城里人开始学着自主养老,就是为了减轻年轻人的负担。
但农村人仍然以“养儿防老”为主流。
因为,城里老人不仅仅是有退休金,他还具有生活的便利性,看病,买菜都很方便,一出门就有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医院、菜场、超市等一应俱全。
但农村大不一样,连买个菜都要走好久的路,还有米,煤,油等大件生活用品,是老人搞不定的。
所以农村的老人离不开儿女,总要有个人在身边。
你看那些正值壮年,却把媳妇留在家里的男人,哪个不是考虑到家里老人老了,需要照顾,才分居两地的,不然一家三口四口,一起团圆多好。
面对“养老”需求,我们要理解:身体的衰老,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前几天,三孩政策开放,很多人直言说“谁敢生?谁愿意生?生了养不起还受罪”。
但在我们这农村,很多家庭都是主动生了三胎的,家里但凡稍微过的去,三胎都是标配。
两儿子的,求女儿。两女儿的,求儿子。一儿一女的,三胎生啥都好。
超生罚款块,接受,无异议。
不仅老年人认为“多子多热闹”,很多年轻的农村小媳妇在农村待久了,也是这样的想法,因为见识了太多农村养老的现状—养老还得儿子,养老得多子。
虽然现在出现了很多不愿意管老人的行为,觉得养老是负担的言论,但对于老人来说,别无他法。
以前看过一个电影,《楢山节考》:电影讲述日本古代信州的一个贫苦山村,由于粮食短缺,老人一到60岁,就要被儿女背到深山“供奉山神”,其实就是被遗弃等死。
听说这部电影取自古代真实发生的事情,看完后触目惊心,久久不能平静。
怪不得有老人说,“人老了,就不是人了”。
去年,隔壁一位83岁的老人脑中风,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老人的老伴去世多年,育有三女两儿,老人在中风前都是独居,生活自理。
自从中风后,儿女轮流照顾,病初干瘦的老人,养着养着就越发精神了,从完全不能开口到简单说几个字,这都是儿女照顾得好的结果。
听说从一开始,儿女些怕老人活不了多久,经常去乡里抓土鸡土鸭给老人补身体,没想到老人就精神过来了。
现在是照顾的第三个年头,儿女们也乏力了,开始请了一位护工照顾,他们负责监督,护工是老人的亲弟弟,每月给他开块钱的工资,五个孩子轮流出,算下来每个家庭都能承担。
无法想象,要是瘫痪的老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时,该怎么办?
这样的情况,请个护工没人监督权,还有可能被护工嫌弃。
去年一件触目惊心的事情,一位老人瘫痪了,老人的儿女都不在身边,于是请了一位护工,但没多久老人就死了,一开始儿女们也没怀疑啥,以为老人是自然死亡。
但有人不经意间看了一下安装在家里的监控,才发现是护工蓄意谋杀。
可以想象,护工行业的整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
但从侧面来说,外人会谋财害命,而亲人,照顾时间久了会嫌弃,但永远不会去拿起屠刀断了这养育之恩。
我有幸生了两个孩子,我生他的初衷只是带他们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尝尝这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我对他无怨无悔的付出,我不求他将来回报。
我希望我活到80岁,然后生活自理到80岁,最后安详死去,不给他们添任何麻烦。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没法保证我能生活自理到死,总会有意外。
而当意外来临时,当我行动不便时,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当年我关心爱护他一样,对我多点耐心,爱心,让我在爱的关怀里死去。
至此,我们一生母子缘尽,而后尘归尘土归土,各自安好。
最后,希望大家对老人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耐心。
我相信老人也在努力,努力不给儿女增添负担。
当有一天他不得不需要你照顾时,他一定是没有任何办法应对自己的衰老了。
人都会老,你的行为,你孩子会模仿,你是你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