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泰戈尔《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句诗的意思是:活得要像夏花般灿烂茂盛,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面对生命流逝时,要恬静地面对不要感到畏惧和悲伤。

泰戈尔的这句诗几乎能完整地概括张培祥短暂的一生。

年张培祥因为白血病去世,年仅24岁。

北京大学为张培祥破例在八宝山举办追悼会,甚至连撒贝宁都出场为张培祥念追悼词,并失声痛哭。

一个24岁的北大女学生,为何获得这样的殊荣?

02

张培祥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农村家庭。

而她出生时所处的境况,却比一般的农村家庭还要困难。

张培祥父亲张元贤常年病痛缠身,而她的母亲在年幼时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一只手永久瘫痪。

对于张培祥而言,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属于是真正的“逆风开局”。

父母因为病痛而早早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早早的落在了张培祥彼时还稚嫩的肩上。

可能是老天对张家的怜悯,让张培祥诞生在这个“破败”的家庭中。

张培祥从小就展现了她那惊人的天赋。

在她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她的每门课业成绩都是满分优秀,那时的张培祥甚至能在半天时间就把一本二十万字的小说读完,并且还能在读完之后,像炒豆子般将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不差地讲述出来。

初露天赋,头角峥嵘。

张培祥有着极强的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有这样的天赋,张培祥的课业成绩自然而言也极其优秀,对很多乡村老师来说,自己几十年才遇到一个这么聪明的学生。

但是家境再次阻挡了张培祥起飞的步伐。

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重点初中,但是以她当时的家庭情况,实在难以负担起她的学费,还好,张培祥的家人对这个天资聪颖的后辈极为上心。

在姑父和堂叔的帮助下,张培祥顺利完成初中学业,而且在初中时期,张培祥每个学期都是全级第一,她的刻苦,得到了亮眼的回报。

即使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也因为高昂的学费而面临“无书可读”的境地。

张培祥甚至在读完高一之后,因为交不起学费只能离开家乡,随大潮南下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但张培祥的“失踪”让她的高中校长紧张极了,这样一个清北的苗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法读书,实在是太暴殄天物了。

在校长罗定中的努力之下,将还在打工的张培祥请回学校,大笔一挥直接免除了张培祥的学费。

命运一直在眷顾这个贫穷的农家女孩,在她人生最脆弱的时候,贵人频出。

张培祥没有让罗校长失望,她以株洲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法学院。

张培祥的命运迎来了重大的转折。

在上大学期间,张培祥白天读书打工,晚上埋头创作和翻译文学作品。

张培祥可真称得上“时间管理大师”,课业工作一个没有落下,她的绩点在专业排名遥遥领先,而且从她上大学之后就再也没问家里要过一分钱,甚至还经常往家里寄钱。

张培祥在文学领域也极为出众,她以亲身经历创作的《卖米》被《求是》杂志收录,被多家杂志社转载,感动了无数人,不仅如此,张培祥还出版了多部巨著:《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都出自于她之手。

除此之外,湖南卫视的《新青年》栏目前三期都是张培祥一手精心策划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激烈反响。

将张培祥称之为当代才女,一点也不为过。

但正如古言所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慧极必伤,就连上天都在嫉妒这个才女的天赋了。

年,24岁的张培祥被诊断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随着病情的加重张培祥经常头晕气喘,浑身乏力发烧不断。

张培祥不敢跟家里面说自己得了白血病,在家里人问起时,她都是以贫血为借口搪塞过去。

因为,她不想家人为她担心。

张培祥得白血病的事情很快就流传开来,北大师生和社会各界都对这个才女伸出援手,但以彼时的医疗手段,医生即使拼尽全力也没能挽回这个璀璨的生命。

年,8月27日,张培祥曲折又辉煌的一生就此定格,张培祥生前在自觉时日无长后留下过一首诗,有句诗是这样写的:

忽视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心酸。

其中的自我怜惜之意跃然纸面,既有悲伤,又有无奈,最后是释然,坦然面对。

张培祥治病期间,她对每一个看望她的人报之以笑脸,白血病也没能压垮她的豁达乐观,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英年早逝,遗憾离开。

在张培祥去世之后,北京大学在八宝山为张培祥破例举办追悼会,无数人替这个推动我国翻译文学进程和文学创作的才女感到可惜,甚至就连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撒贝宁也为张培祥致上了追悼词。

张培祥的一生,真的太苦了。

出生在一个极度贫穷的家庭,父母多病无法提供一个安心读书的环境,但是即使生活拮据,张培祥也没有感到自卑和内向,在数位贵人的帮助之下,张培祥跌跌撞撞的完成了学业。

但正当张培祥学习工作齐开花之时,身体却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白血病的出现,把一切打回原形,她又成了那个跟着母亲去卖米的小女孩,老天就像那个收米的商贩一样,面对她的讨要,仍没有对她让步,而是让这个璀璨明星早早归位。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是对张培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最好的概括。

03

从前读余华的《活着》,看到最后老迈的福贵和老牛一起走在田地间时,猛然间,关于福贵一生的困苦厄运再度浮上心头。

那种无奈于命运的滋味,像极了一把巨锤砸中脑门。

久久不能释怀。

而张培祥却如《活着》中的其他命运悲惨的配角,短暂,尚未完全绽放生命的光辉便离开人世。

但张培祥又是幸运的,她的文学巨著和翻译巨著依然流传在读者手中。

张培祥,她换了种方式,永远地陪在我们的身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wh/10856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