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香港資深編輯
掃描這塊綠葉,手機關注:丁一凡in香港
一位朋友说,她的父亲开始出现老年痴呆症状,她们兄弟姐妹三人,可以好好地照顾父亲。可是,想到自己只有一个女儿,而且远在外国,她不禁后怕:我的晚年生活,该怎么安排?
我的同学朋友,都是40多50岁的年纪了,我们的父母开始老去,有些人已经失去父母的依靠。越来越多朋友,开始关心自己的养老问题。
我告诉朋友,虽然国家对于养老问题,意识到了重要性及严峻程度,但是暂时还没有好的办法。不过,不要紧,以我看,自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各方面都是有长足的进步,而且是飞跃进步,成绩骄人,绝对值得称赞。那么,我们还是要对国家有信心,对我们的未来有信心。我这番话,绝对不是场面话,不是假话套话,是真心话。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老实说,我在香港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看到我们国家的进步,很多方面,香港起着楷模作用。既然如此,香港今天有的,祖国未来一定会有。国家一点一点在改革完善,未来一定会很好。绝对要有信心。
那么,我对朋友说的另一点,便是,作为个人,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父辈的分别很明显,我们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人,基础教育良好,不像我们的父辈,他们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没有饭吃的困苦生活,他们很多人并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精神上苦闷时,特别希望儿女在身边,他们的世界,儿女是他们人生的重心和一切。但是,要看到我们自己的进步,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娱乐,我们有同学朋友,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父辈充实丰富得多。我们肯定不需要国家立法来逼迫儿女“常回家看看”(感觉这像一个笑话。但事实确实在我们的父辈中存在。)。
我们要搞清楚,老年生活是什么?
其实,老年生活就是不再被工作、子女追赶着辛勤劳动的日子。
一天一天的日子,如何把它过充实是主旋律。
一直到老弱病残时,我们才是真正需要照顾。这样病弱的日子,我希望不要太多。
怎样延长健康的日子,是我们老年时必修的课题。关于健康,有太多的文章,就不必一凡在此详述了。
老年人最怕的是寂寞。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有知识有文化,根本不愁寂寞。在健康的日子里,我们只需要快乐地享受人生就好。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识字。别笑,这一点很重要。年某天,我去同学家里玩,见到同学来自农村的奶奶,呆坐电视机前,完全不知所云,她说,她不识字,看不懂电视。对当时渴望看电视过日子的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怎样不可思议的回答啊!所以,要庆幸,我们是有文化的人。
时间移至年,我家奶奶每天呆坐电视机前,我有时问她:“奶奶,刚才电视里说啥?”奶奶会咯咯笑:“哎哟,我哪知道呢,就是看到一群人,在那里走来走去。”我这才明白,原来,我中学时遇到的同学家的奶奶说“看不懂电视”是真的!我家奶奶也不识字。一个香港老太太都看不懂的东西(最起码香港人接触先进文明时间久啊。香港家庭60年代已经普及电视),你说一个山沟沟里来的老太太,能懂吗?
有文化的人,在无所事事的老年,可以看书、看电影、看电视、打游戏、网络聊天,和远方的亲人朋友视频,“天涯若比邻”这古老的心愿,成为现实。
现在我们这代人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有人爱摄影,有人爱远足,有人爱旅游,有人爱跳舞,有人爱瑜珈,有人追爱豆......各适其适,开心就好。
那么,晚年生活会怎样?更疯狂地摄影啊,更多时间远足啊,更多人陪伴一起去旅游啊,更多的广场舞大妈啊,更多的爱豆啊......
我们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可以一直延续到临终前,我想,这个,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问题吧:我会怎么死去?
其实,大家怕的不是老,是死亡前的无助和孤苦!
我把我年的文章《香港老人的晚年善终生活》放在下面,供大家分享。大家请相信,未来大陆也会慢慢向香港学习和靠拢的。另外,就是另有一篇文章,紧跟着这篇文章的《最好的死亡处方》,大家都可以看看。
我不打算谈我个人的看法了,原因是,我和朋友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聪明的朋友忽然说:一凡,今天你所说的,对于死亡的安排,也许,在你面临死亡前的日子,你会有不同的观感。我想想,觉得有道理。决定不谈。我劝朋友们一句:十年,是生命的一个周期,我们不要想得太远了,珍惜眼前,把最近的十年人生计划好,努力过好每一天。
《飘》Scarlett说:“Tomorrowisanotherday!”明天?明天再说。
《乱世佳人》的女主角郝思嘉在电影结束前,坐在残破的大宅子前说:Afterall,tomorrowisanotherday!
華麗麗的分割線
《香港老人的晚年善终生活》丁一凡寫於年3月4日
今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国电影,颁给了法国电影《AMOUR》(爱)。
故事讲述的是一对优雅的老夫妻,在妻子瘫痪后丈夫无微不至照顾直至筋疲力竭,最后杀死了她。
电影想表达的肯定是因为爱。因为爱她,不忍心看她痛苦。
可是,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也适用于老年夫妻间。
老年问题,已经是国际性问题。
早前日本前首相一句:"那些临终却每天要花费政府大量医疗费用(平均一天的诊治费约一万日圆)、治好了也毫无用处的老年人应该全部死掉。"震惊全世界。他一直不为自己此言道歉,因为他曾任首相期间,感到日本经济处于"失去的二十年"、一直无法振兴,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深受老年人过多困扰。
香港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在世界上算是一个成熟的社会,香港社会的老年福利相对很多国家和地区而言都相当好。与法国、日本相比,香港人优胜的地方便是:可以轻易地聘请到来自亚洲地区国家的劳力,任职家务助理,解决很多家庭生活的困难。
比如早前,我的一位同学慨叹母亲瘫痪,卧床三年,无法请到愿意长期工作的保姆时,我也帮她向国内的同学求助,得到的回答是:现在中国都是独生子女,农村孩子可能比城市孩子更娇生惯养,普遍不会做家务,加上中国传统观念中认为做保姆是低人一等的事情,现在聘请保姆比工厂请工人难上几倍。
随着80后成为中国社会劳动主力,用工困难,已经成为社会的大问题。想必未来会更严重吧。
我们也会老的。我常常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同学朋友们呼唤我回国养老,我笑而不答。我心里有数:不,我不会回去的。无论是医疗、养老服务、还是社会的空气水食品等基本生存环境,都太糟糕了,我的身体早就无法适应国内的环境。
我肯定会留在香港养老。
首先,在香港不必发愁找不到保姆。几十万名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男女佣工,成为家务助理的重要组成。
其次,便是老年人最常遇到的疾病问题。医院,医院,医院可以就近去私人执业的诊所。
第三个问题,便是老人的娱乐休闲问题。
不生病,老人平时干什么?
国内的老人多数是替子女带孩子,或者争抢着老年大学的位置。
香港到处都是免费的公园、图书馆、小区活动中心,有许许多多休闲的方式。经常会有各种组织,为老人安排一日游活动,专车带着老人们去各处闲逛吃喝等等,也有很多人,七八十岁仍在为社会服务,担任义工,为社会发挥余热。
谈得具体一点:
1.老人院服务。
某日,遇见朋友夫妇,为年过百岁的父亲寻找养老院。
我告诉他们,只需沿着主干道英皇道漫步,一路走过去,便会看到各式老人院,但建议最好还是在住家附近,方便他们平时去探望老人,令他不致寂寞。
年,我家奶奶弥留前夕,曾入住一星期的老人院,我这才知道,入住老人院对已无法自理的老人是一项善行,无论我们在家里对老人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致,也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洗澡,老人院里有专门供瘫痪病人的洗澡床,工作人员将老人抬到洗澡床上,可以痛快地替老人冲洗全身,老人可以舒服地躺着。住进老人院,护理人员告诉我,奶奶长了褥疮,老人院每天早上都有政府派来的医生替老人诊疗。我很吃惊,以为像我们这么细心的照顅,奶奶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但进了老人院才知问题不少。终于,奶奶得以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地离开人世,没有痛苦。
我是深深感激老人院对她的帮助的-----当然,金钱的付出也是昂贵的。
我们付了元,老人只住了一星期。老人院没向我们收取尿片、洗澡液、医院等单据上列明的杂项费用。因为我们付的是一个月的钱。老人院事先声明,住不足一月,也照一月付账。我们心甘情愿。
那么,亲爱的网友读者会笑说:还是因为有钱嘛!
是的。因为愿意付钱,可以减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个世界上,各种烦恼和痛苦皆来自对金钱的执着。
讲到钱,难免要谈深入一点: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大肆挥霍,误以为老了不需要像年轻时一样花太多钱。老人不必出远门旅行、不必买时装、不必化妆、不必应酬。......
错!
其实,人到老年,要想生活得舒适惬意,花费的金钱,可能比年轻时更多。比如要雇专人服侍、要叫专车上门、要有昂贵的医药、要有电动床电动轮椅电子按摩椅等等,许许多多的老年商品,都要花更多的钱。
终极一刻,入住老人院,更是比什么都贵。我经常询问身边亲友家中老人的养老情况,有些是几个子女分担老人院费用,有些是老人自主存留的股票或现金支付老人院费用等等。香港五年前的情况(年)是每月大约支付一万元左右(包括基本月费及前面谈及的各项杂费支出)。近两年(年)通胀严重,可能更贵了吧。
想起我同学的母亲之所以难以请到长期的保姆,最重大的原因,当然还是一个"钱"字。同学告诉我,农村里的青年或中年人,都宁愿进工厂,也不愿做保姆。我想:如果她肯支付双倍于工厂工人的工资,还是有人肯来做这个卧床老人的护理工作的吧?听说近年国内大中城市的老人院收费也是由元至1万元不等。
还是一个钱字作怪!
所以,奉劝年轻朋友,年轻时要努力工作(挣钱)、刻苦生活(省钱),这样,老年时才会幸福。
我所谓的老年幸福,不是子孙满堂,夫妻和睦,而是有良好的医药和保姆服务于我们行动不便的时候。
2.义务工作,回馈社会。
母亲家里某天来了一对父女,女人年约40,父亲年约70,上门传教。他们温和而有礼的谈话,令母亲不忍拒之门外,聊起来,这位父亲还有一位97岁的老父在家奉养。母亲感叹:天哪,人人都那么长命,70岁的人,还要养97岁的老父,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呀!
我分析说:他们因为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才可以安享晚年吧,还回馈社会,为教会服务,逐家逐户拍门来传教,真是好心情呀!如果饭都吃不饱,哪里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呢。也因为营养好,身体壮健,没病没痛,才可以这样四处走动。
我家舅妈,年过70,常常跟我们相约吃茶吃饭,但总是没有时间。我好奇:她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哪有那么忙!仔细问,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每天都要去明爱堂做义工,还要去上瑜伽课、古筝课、出国旅游、每星期女儿来陪她吃饭,她连呼太忙没空。有段时间要找房子,又无法决定是买还是租,又因为没有时间,只好请我代替她去看房子。我暗暗笑她:真忙!
3.全民运动。
这里讲的运动,就是单纯的字面“运动”。
香港政府提倡全民运动,很多人因为社会设施太便利,到处是电动扶梯,连上山的路都有电梯替人走路,平时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政府花费巨资,建立各种公众运动场地,鼓励市民多运动。很多人说:“我懒,我也不会做运动。”
于是,有识之士提出更简便的运动方案:健步行。
简言之,即是“走路”啦!政府甚至花费公帑,聘请临时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派发表格,欢迎大家参加政府举办的“适体能检测”,派出专业体育工作人员,替每个年龄层的市民,制订出一套适合个人的锻炼方案。
我因为上门登记的是旧同事,不好意思推托,才与家人一起出席了一次这种活动,结果受益匪浅。
教练告诉我,我的柔软度开始减低(坐着无法轻松以指尖触脚),需要加强;我的心脏也要加强小量运动锻炼(重复踏梯动作下感到吃力);平衡能力也不行(无法闭眼单脚站立一分钟);腰背部夹得起一块肥肉啦......那么,我需要怎样做呢?
我很紧张地等待着答案,生怕要我的命。我是个懒人哪!
没想到,教炼轻松地翻看我的测验纪录:请你每星期,最少安排三天,步行十公里。
哗!我欢呼!太轻松了嘛!
渐渐地,我不但自己走路上瘾了,还传授家人朋友。二舅平时做生意,应酬多,人胖得像猪,65岁决定退休。某天,我打电话劝他走路运动。他也不错,听了我的,坐言起行。现在重新健步如飞,而且又结实又健康,忍不住,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坐在老板椅上,准备继续挣大钱!
4.医疗。临终服务。
身体健康固之然好,老年人体弱多病也是正常现象。香港的医疗机构治病诊病未必比国内的好。但环境肯定是一流的。但我今天想谈的不是这些,医院对病人的再教育服务。
还是以我家奶奶为例。奶奶患癌已是晚期。治疗手段是没什么用的了,大家都心中有数。奶奶也坦言:不要替我治了,治好了也没用,人终有一死嘛。
平时照顾奶奶的重任,主要还是相亲相爱的丈夫承担。年纪八十的爷爷,常常痛苦地申诉:好累呀,可能你没病死,我要先被你累死!
他这样讲,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他作为80岁老人,照顾另一个80岁的老人,确实吃力。虽然我在一旁帮忙,但两个人都累得要命。
医院有一项善终服务,问我们愿不愿参加。
我陪着奶奶去过一次。医院有一层楼,装修得美仑美奂,根本看不出是一群临终的病人集中地。漂亮得像私人会所的地方,有舒服的沙发、巨大的电视、还有免费的咖啡奶茶饼干糖果等等,任由病人及家属享用。
原来,这里是专门的心理辅导区。专业的护士笑容可亲地陪着家属。另一边,有别的护士陪着病人说话。
我因为没有什么作为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故护士没有对我做过多的心理辅导,我便走到奶奶身边,听听护士跟她说些什么。
原来,护士像教小孩子一样地教奶奶说“谢谢、对不起”。
护士跟奶奶说:你有病,你的家人照顾你,他们也很累的,所以你要对他们表示感谢,多说谢谢,少发脾气,是对大家都好的事情。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我家奶奶从患癌至离世,一直都温柔地对辛苦照顾她的家人道着“谢谢你、辛苦你啦!",家里从来没有因为有长期病患而出現任何争吵的噪音,我想,医院的心理辅导作用是很大的吧。
后来因为爷爷说,他觉得每次出门,搬动奶奶,都累得要死,拒绝再去参加这种活动。
其实,医护人员是希望医院里,让居家照顾的家属,可以忙里偷闲,轻松半天,放个小小的假。
照顾长期病患者的道路艰难而又漫长,有病的人心情不好,照顅病人的人心情也很糟,所以,这种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贴心关怀,是多么地重要呀!
5.老年公寓。
香港有一种专为老人设立的公寓。针对有钱人,一次过付清几百万元后,可以享受良好的居住环境,最重要的是有完善的医疗服务设施。老人去逝后,房子由政府收回,支付的几百万元也不会退回子女。让老人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只想着买房子给子女留遗产。
另有一种,针对穷人的,不必付大笔金钱,只需以数百或一千元为租金,每层楼几十户人家,有一个专人管理服务。
社会发展到今天,独居长者越来越多,在没有子女照顾的情况下,有专门的年轻工作人员照顾老人一日三餐,(大楼附设饭堂,每餐十元左右,两菜一汤,金钱不足处由政府津贴。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申请专人送饭上门),如有需要,比如老人健忘症患者,需专人定时提醒吃药。有些老人会忘记关火关水等,他们便常常巡视。他们还会应老人要求,定期派出义工,替老人打扫房间卫生。
整个社会,无论私人楼宇还是政府楼宇,都提倡老人家庭安装“平安钟",联机警署、消防局、救护车等等,一旦老人在家中发生紧急情况(比如遇小偷、火灾、生病等),只需按动"平安钟",这些相应的机构便会派人上门救助(在老人语焉不详的情况下,这些部门因为联机而可以清楚知道求助地点)。
没有子女在身边的老人,是多么需要"平安钟"服务呵!
我近年接触的老人日多,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老年生活问题。
人生最惨的事,其实莫过于"幼无所养、老无所依"。看电影《AMOUR》,可以看到,一个老人,生活的一切回到原点:吃、喝、拉、撒、睡。
最基本的这几样,到老年有病,都是多么地不容易-----可能吃东西无法吞咽下较硬的食物、可能上厕所无力穿起裤子、可能躺在床上整夜地失眠......一切都需要有一双强有力的手帮助,而身边没有至亲至爱的子女,怎么办?
我们这一代四十多岁的人,是最后一代毫无怨言地赡养老人的人,也是第一代不再指望子女赡养的人。所以,对于自己的未来----老年生活,不能不想得多一点。
丁一凡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手术费用北京治疗白癜风去什么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gkx.com//mjccjc/1079102.html